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18版:旧日时光

想起票证时代

赵万玉/文

前几天,我在翻箱倒柜打扫卫生时,无意间翻到了久违的蔬菜票、粮票、煤票……见到这些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我的思绪又不由自主地回到了那早已逝去的票证时代。

20世纪60年代,我离开家乡到外地读书。每次回家,爸爸妈妈总不忘给我带上几十斤费尽周折用家里口粮换来的粮票。这也是我与票证“交朋友”的开始。有了这些寄托着父母爱意的粮票,我才能在粮食定量供应的年代填饱肚子,完成紧张而繁重的学业。

后来,我在城里参加了工作,接着又成家立业,我的“票证朋友”也越发多了起来。毫不夸张地说,在那个时代,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这些“朋友”。它们的分工既明确又细致:买布要布票,买棉要棉票,买柴要柴票,买煤要煤票,买自行车要车票,买肉要肉票,就是买糖、买月饼,也要带上特定的食品票。

那个时代发生了许多难忘的事。记得在1979年深秋,我带着全家的菜票,顶着寒风,连夜到街头菜站排队买过冬的大白菜,排了一夜队轮到我时,却不知什么时候把弥足珍贵的菜票弄丢了。任凭我怎样解释,营业员只是认票,结果我拿钱也没有买成。可见票证在当时的重要性。

那个票证时代,其实也是物资供应紧张的时代。平时购买日常生活用品要凭票,每逢过年过节,更是票证“大显神威”的时候。拿着五颜六色的票证,在不同的地方排队,买回全家翘首期盼的年货,过年的餐桌上才有了丰盛的食品。

在票证时代,人们的物质欲望也十分容易满足。多供应半斤肉或者二两油,人们就会笑容满面,心满意足。在票证时代,那些高档消费品更是“一票难求”。1988年春节前夕,市五金公司从厂家购进500台“虹美”牌彩电,把票分发到各单位,我有幸获得一张。按照票上规定的时间,我在大年三十上午早早来到五交化大楼排队。哪里是买,简直是“抢”,不到两个小时,500台彩电就售光了。待我回到家,把购得的彩电打开后,发现屏幕上有擦痕,赶忙回去调换。见到营业员说明情况,没想到营业员却说:“我这儿还剩两台,一台没影儿,一台无声,你换哪台?”闻听此言,我只好作罢了。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市场经济早已代替了计划经济,票证时代也随之远去。但我们这些过来人,对于那逝去的票证有一种复杂的感情:它既限制了我们的购买自由,又保障了我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它像一位老朋友,与我们日日相随,陪我们度过了那个特殊又难忘的时代。“只认票不认人”,在给人们带来某些不便的同时,却又维护了大家平等的购物权利。小小的票证,既记录了那段物资匮乏的历史,也见证了那段岁月的辛酸与无奈。

2018-04-02 2 2 燕赵都市报 c60740.html 1 想起票证时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