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23版:旅游周刊

秦皇古栈道: 向死求生争杀地 烽烟飙驰过千古

本报记者 王俊栋

燕赵文脉渊深流远,千古风物传说无数,每一山、每一水,每一名胜、每一古迹,皆与民间文化伴生而来。往故之事、流传之说,为名胜造境,为古迹流芳,以启迪心灵之力,令人心驰神往于山水之间。及今,俨成旅游之基石,添韵风景,又裨人求知之欲。古人推崇问道自然而涵养修身,今人亦可以旅游为途径,向山水求学问。故此,本报特推出“问学山水 神往燕赵”栏目,藉此探寻传递景观背后之人文,以助力我燕赵旅游。

世上恐没有哪一条古驿道可与秦皇古驿道媲美,若无此驿道,史上诸多名将恐无以成就自己不朽之名声。咽喉要道,用兵之地,此驿道古来战事不绝,自春秋战国几千年烽烟造就英雄无数。今日,古驿道绝岭危峦,不改颜色,依旧古时模样,惟烽烟散尽,寂归落寞。

在井陉县内,有一条由冀入晋、横贯东西的古道。西起山西的固关,途经河北井陉的核桃园、北横口、微水、东天门、上安、下安、出土门关,全长70余公里,史称秦皇古驿道。据联合国世界遗产调查员亨利·克利尔考证,这条古道的建成,比罗马古道还早100多年。

这条古驿道的历史可追溯至秦代的秦皇古栈道,这曾是古代燕赵通向秦晋的交通要隘,控制冀晋两省的咽喉所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驿道,井陉古驿道就是当时的主干线上的重要一段。这里关山环立,地势险要,是山西、陕西通京的交通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伐赵之战;公元前204年,汉将韩信以少胜多的背水之战;公元756年,唐将郭子仪、李光弼歼灭叛将史思明、平定安史之乱;公元1900年,清将刘光才打响抵抗八国联军的庚子大战等等战例都发生在这里。

秦皇古驿道保留了原始的秦时驰道,而且可以清晰地在路面上看到古时车轮碾压而成的一尺多深的车辙印记,这是“车同轨,书同文”的唯一历史见证。同时,秦皇古道是中国仅存的古代陆路交通道路的实物,是秦始皇车同轨历史的实物佐证。在古道边留下的我国仅存的古代递铺的古建筑,是中国古代驿传建筑中一个重要的类型。

位于古驿道之上的东天门是一座关城式建筑群,占地约1000平方米,关城有“东阁”“西阁”两座城门。两阁相距不足50米。南北两峰直插两阁,浑然成为一体,阁在正中如同两把铁锁,牢牢地封锁着关隘。东阁为主体,建在两座山峰的连接处,开凿岭石为基,在基石上券洞,于洞顶建阁,现存东阁楼翻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是有确切记载的,可是,券洞及阁楼究竟始建于何年代,无从稽考,可以推断的是,券洞及阁楼的始建不会早于古道的开辟。两行车辙痕从门洞下穿过,又长又深,足足有50厘米,深深地嵌在厚厚光滑的基岩路面里。铺路方石呈淡淡的青色,历经多少的车轮碾轧、马蹄踩踏、风雨侵蚀,石块已经变得光滑如镜了。路面上每隔20米左右便砌有一道高凸而起、近30厘米厚的石槛,这一道道石槛是供重车上坡时停歇和沿坡缓慢下滑而设的石坎。由此可想像出,当年的辎重车通过这段路时有多么艰难、多么危险。

漫漫古道,累累车辙,驿道上每一块石板历经车轮碾压,马蹄踩踏和风雨侵蚀,都已变得光滑可鉴。铺路石仍保持其远古风貌,其中还有很多化石。有三叶虫印记的古代化石只是其沧海一粟。东天门古道岭石上的车辙痕,这是刻在石头上凝固的历史。东天门作为晋冀交通要道,燕赵秦晋之客穿梭往来络绎不绝,在古道的岭石上磨压出两道深深的车辙,使后来的车轮路过此处时深陷其中,辙痕摩擦车轴,使其行走十分困难,于是古人在修葺道路时,不得不将方石上辙痕深的一面翻覆于下,天长日久就形成了石墙。

这条古驿道能完整无损地留下来,是因为清末修筑了正太铁路,人们才渐渐地遗忘了这条险恶、难行的道路。时至今日,这个历经数千载风风雨雨、金戈铁马而最终顽强存留下来的“见证者”,始终凝望着身边发生的沧桑演变,承载着那凝重深厚的千年历史文化。

欢迎投稿“问学山水 神往燕赵”栏目组;

联系电话:0311-86059999

电子邮箱:hebeifenbang@126.com

2018-03-13 2 2 燕赵都市报 c57039.html 1 秦皇古栈道: 向死求生争杀地 烽烟飙驰过千古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