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02版:时评

“橙色书包” 要秉持平等关爱之原则

□斯涵涵

尊重个体意愿,在关爱与平等、短期与长远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同时注重细节、讲究方法、不断完善,才能让残疾儿童充分体会到社会的温暖和进步,也让“橙色书包”等公益计划从内到外散发扶弱助残、平等友爱的人性之光。

“橙色书包”由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于2016年3月在北京启动,其官网显示,该活动宗旨为“进一步唤起全社会对听障儿童出行安全的关注,减少因听力障碍造成的儿童交通意外伤害”。工作人员称,已向全国10000名儿童送出“橙色书包”。然而,网络走红之后,“橙色书包”却在部分网友及儿童权益保护专家里,引发质疑。(9月20日澎湃新闻)

连续几天,“橙色书包”占据多个网络媒体头条和社交媒体,关于“橙色书包”的讨论,也以刷屏之势在蔓延。“橙色书包”究竟对听障儿童好不好、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双方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力挺一方认为,“橙色书包”具有唤起全社会对听障儿童出行安全的关注,减少因听力障碍造成的儿童交通意外伤害的作用,因为人们看到“橙色书包” 就要注意礼让。但也正是这一点,让反对者认为,如此标签化,会让听障儿童受到区别对待,从而造成其心理负担,甚至更容易遭到不法分子侵害。支持方又驳斥“标签”其实是个伪命题,既然有特殊教育学校、盲道、爱心座位,为何不能用“橙色书包”表达对听障儿童的特别关爱呢?

以笔者看来,双方各有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但要验证“橙色书包”的效用,我们不妨坚持几个基本原则:

首先是自愿原则。听力损失的孩子过马路时处于更危险的状态,相对于其他因素而言,生命是第一位的,这是送出“橙色书包”的初衷。然而,人对于自我的认知都有“扬长避短”的心理,即便同样是残疾儿童,残损部位不同,其心理的承受能力也不同,不能用盲道、爱心座椅来与“橙色书包”简单类比。有听障儿童的家长反映,自己和孩子都不希望暴露缺陷,这个意见需要倾听。因此在实行此计划时,建议对孩子及监护人认真阐明其内容,由他们自己选择要还是不要,继而来检测计划的可行性。千万不能想当然,把自以为是的关爱强加到孩子身上,变无形的伤害。

其次是因地制宜原则。“橙色书包”非常醒目,在一些大城市,人们文明程度较高,监控设备完善,会起到特殊的提醒意义。但在农村,车辆和人流都大为减少,j监控覆盖率也较低,这样扩大听障儿童的身份辨识,不但可能会让他们遭遇嘲笑和“可怜”,甚至可能因暴露了他们的缺陷,而令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增加这部分儿童受到侵犯或被拐卖的可能。

近年来,我国残疾人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橙色书包”呼吁全社会关爱听障儿童,是一个创新,也是一个进步。而引发的激烈争议,说明当下对关爱残疾人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如何理解“出行安全”与“过度关怀”,“橙色书包”究竟是不是“打着听障的标记走在马路上”,有关部门还是要多方听取意见,尤其要倾听听障儿童的心声。

尊重个体意愿,在关爱与平等、短期与长远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同时注重细节、讲究方法、不断完善,才能让残疾儿童充分体会到社会的温暖和进步,也让“橙色书包”等公益计划从内到外散发扶弱助残、平等友爱的人性之光。

2017-09-21 2 2 燕赵都市报 c23235.html 1 “橙色书包” 要秉持平等关爱之原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