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02版:时评

大数据分宿舍, 真的科学吗?

□宋 潇

对于新生来讲,适应新环境和培养更加成熟的人格品质,或许要比期望他人善待自己来得较为理性。更何况,如果在相处一段时间后,室友的表现与自己的预期出现落差,那么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只会更加严重。

今年开学,南京大学在新生中首度试点使用“宿舍匹配系统”,提前摸清部分新生的作息时间、卫生习惯、学习特点、社交偏好,通过大数据来评估新生的相似度,以此为依据为学生排定学号、安排宿舍。这项新措施推出,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有学生反映,再也不用担心生活节奏不一致了。(9月17日《扬子晚报》)

用大数据来甄别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性格差异,南京大学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此前就有高校尝试过用年龄或者日常表现,来为学生分配不同的寝室。但依笔者之见,按照社交偏好和生活习惯来分派宿舍,表面上看起来,它对一些有着共同志趣的学生是一种成全,但实际上,它却是对学生社会化的干预。

任何人对于新环境的适应,都需要一定过程,而这个过程也必然会伴着摩擦和冲突。大学宿舍是如此,社会更是如此。如果连宿舍关系都搞不好,连一些基本的室友相处都学不会,又如何融入社会?

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学校能够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也是一种人性化的做法。然而,这种做法也很容易发展成一种溺爱和过度保护。试想,是不是只要有了志同道合的室友,学生就能好好学习?是不是只要性格或者习惯相同,就不会产生摩擦?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对于新生来讲,适应新环境和培养更加成熟的人格品质,或许要比期望他人善待自己来得较为理性。更何况,如果在相处一段时间后,室友的表现与自己的预期出现落差,那么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只会更加严重。

一直以来,在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学校的集体利益之间,常常会出现一些冲突,但有冲突是好事,尤其是对于宿舍分配这样一个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学校自然有义务、有责任管理和约束学生,可相较于此,还不如引导学生如何面对差异,学习在发生矛盾纠纷时,独立解决问题。

寝室关系相处得融洽与否,和年龄、学历没有直接的关系,更很难说用大数据可以甄别出来,关键还是要看个人能否有容人之量。大学作为一个半开放的小社会,要教会学生的不仅有丰富的知识,更应包括与人相处之道。否则,一个小小的宿舍问题,都有可能出现与社会脱节、与客观规律相悖的情况。

2017-09-18 2 2 燕赵都市报 c22585.html 1 大数据分宿舍, 真的科学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