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08版:大家

白航诗人之星陨落

1983年4月全国新诗评奖投票台,白航(左)和艾青在一起。

白航与爱人

白航珍藏的《星星》创刊号

中秋佳节,本是万家团圆的日子,却传来一位诗人之星陨落的消息。9月21日上午,《星星》诗刊官方微信公众号推出消息:“惊悉《星星》诗刊创始人、原主编、著名诗人白航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9月20日23:56分在成都逝世,本刊编辑部全体同志万分悲痛,深表哀悼,祈愿白航先生一路走好!”

生于河北高阳 跟诗歌打交道几十年

白航,本名刘新民,1926年生于河北省高阳县路台营村。11岁去北平、天津读书。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进入解放区。做过地下工作。1948年入华北联大文学系,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十八兵团文工团创作组任创作员。转战太原、西安,后入川。曾任川北文联创作出版社主任,四川文联创作研究组组长,《四川文艺》编辑。1957年主力参与创办《星星》诗刊,任出版部主任。1978年后续编《星星》十年。诗作优美流畅有幽默感,著有专论《简论李白和杜甫》等。曾获全国文学期刊优秀编辑奖。

白航生前一家人一起居住在成都市中心一座很普通的老居民楼里。2018年,记者曾前往白航家中采访。简单干净的青色水泥地,并不宽敞的客厅放置一架钢琴。但是屋内清幽雅致,有知识分子气息。晚年的白航,每天就是读书、养花、听音乐、弹钢琴,偶尔记日记,写诗。

跟诗歌打交道几十年,白航对诗歌一直保持赤诚的热爱。当时的白航说话已经比较迟缓,听力也比较困难,但是面对来访的记者,谈起诗歌,谈起往事,他兴致勃勃,真诚地分享很多细节以及他的观点。他说,创作、写诗是不分年龄的。诗歌属于妙龄少女、伟岸壮男,也属于痴情老叟,长发婆姨。但不得不说,“诗歌更容易与年轻、青春、理想联系得更密切。在我的一生中,有三颗星深深引导过我,青春、爱情、诗歌。”

求学华北联大

师从丁玲、艾青

1946年秋,白航考入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文学系。他就读时除了校长成仿吾,“老师还有陈企霞(系主任)、厂民(严辰)、箫殷、何洛、蔡其矫等,文艺学院还有丁玲、朱子奇。艾青是文艺学院的副院长,他教过我大课。抗日战争期间,艾青写了很多抗日战争的诗,很有影响。我们都很崇拜他。”

在华北联大读书期间,白航还与著名作家丁玲有过一段不浅的师生之谊。“她是作家,也是我们学校的老师。我们系当时承包了一块地,地附近有条河,名字叫桑干河。河水经常泛滥。丁玲那部著名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的就是那条河。我们系里有七八名学生,还帮她誊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遍,其中就有我。”

回忆起往事,白航很感慨,“那个年代条件非常艰苦,华北联大还没有固定的教室和办公室,教员、学生都是住在当地老乡家里。誊稿子我们都是分散在老乡家里誊。丁玲也住在老乡家里。后来河北省正定县的一个大教堂成了我们的校址,才算稳定下来。”

关注四川文艺发展 主力创办《星星》诗刊

1949年12月30日,参军入伍的白航,跟随大部队从河北入川。春节后第三天,前往川北行署所在地——南充。从此白航结束了当兵的生活,转业当了地方干部。当时,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各个区都有文联。白航当了川北文联的创作出版部主任,这也是白航第一次当“官”,当时他只有23岁。1956年初,白航担任四川文联创作研究组任组长。

新中国刚成立,白航心中充满对未来的激情。他与同事们谈到四川文艺的未来发展。“四川的诗人比较多,诗歌创作是一个优势。写诗的人虽然多,但苦于没有足够的发表空间。”白航与同事们就想:不如办一个诗歌刊物吧!大家热情高涨地商议后,集体决定让白航写一份报告,上交给四川省委宣传部。几个月后,报告获得批准。白航与同事们,立即搭起编辑班子,征稿和征集刊名的工作立即展开。

据白航回忆,一开始大家认可一个字”星“,作为这本诗歌刊物的名字,后来有人发现苏联有本杂志就叫作《星》,于是就改为《星星》,“星星每天在天上闪光,很多人都看它,它最明亮,指引着人们的方向,又有诗意,最后诗刊就定名为《星星》了。”1957年1月1日,《星星》首期出版,影响甚大。

入川70多年

习惯在四川的生活

作为河北人,白航入川工作、生活有70多年。在《入川记》中,白航写道,“走入杨慎嘉陵江的水声,走向陆游骑驴入剑门的细雨中,我在‘蜀道难’里吟哦,李白的艰辛,在峡中高唱,杜甫的‘秋兴’,在峡中高唱岁岁年年。翻山越岭,日日夜夜,梦里徘徊,终于从青春年少,变成了一个衰老的异乡人”。虽然思念家乡,但白航也意识到,其实自己也已经算是四川人了。

“我在四川的时间,比我在老家河北的时间长得多。在四川生活也都很习惯了。”白航的爱人邓治德,退休前在成都美术公司工作,从事美术绘画工作多年。她的画作,朴实淡然,有浓浓的民间艺术风格。《白航诗选》的封面设计,正是出自邓治德之手。

邓治德是四川人,对白航游子的心,带来巨大的安慰。两人1955年结婚至今,相扶相伴,恩爱和睦。白航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家庭幸福对于我意义很大。我以前被不公正对待,到乡下劳动。她(老伴邓治德)都一直支持我,没有嫌弃我。尤其是在特殊年代里,日子非常苦,很多人都离婚了,但她选择一直在我身边。我入川这么多年,家庭的温暖,也是让我缓解乡愁的一大原因。”、

(川观新闻、天津广播等)

《我所认识的艾青》

艾青,是中国新诗的泰斗和集大成者。我曾有幸做过他的学生和得过他的教诲,那是1946年我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文学系二班学习的时候。学校住在河北省正定附近的几个村子里(大、小李庄),时值冬季,寒风凛冽,大家排成一队,听他讲话。他讲的是新诗的困境,尚未被多数人所接受,他举例说:一位写新诗的人,把自己新出的一本诗集送给朋友看,朋友翻了一遍说,怎么你写的书只有目录,而没有内容呀!诗是分行的,他错把分行的诗句当成了目录,这是一种幽默与夸张的说法,说明一些人对新诗的无知。

在1951年全国新诗评奖时,请他做评委,并征求他的意见,他冲口而出说,他们(指得奖者)写了几首诗就得个奖,我写了一辈子的诗也没人给我评个奖。一句话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思考,就有了后来对诗人出版的《诗集》的评奖,而将这次的诗歌评奖改为“中青年诗歌评奖”,因为当时得奖的都是中青年,而且得奖作品是组诗或单首诗。

艾青平反后写了《归来之歌》的单行本,在诗集评奖中获了奖,获奖的还有公刘、流沙河、邵燕祥等......

他从新疆回来后,有一次,蔡其矫领我去看望他,当时,他心情不好,一些对朦胧诗极端追风的青年,扬言要把艾青丢进大海里去,说他过时了,所以,当时他有些苦闷。蔡其矫说他刚得到了一笔稿费,想请大家下馆子吃一顿,当然,这个提议是没人反对的,酒足肉饱之后,一切就都烟消云散了。

艾青很有个性。但他从小不被家人看重,母亲是偏房,也不大关心他,把他交给一个保姆代养。后来父亲给了他几百个银元,让他去法国留学,当时学的是美术。他对养育他的那个人,很有感情,他著名的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写的就是那个人,这首诗是在监狱里写的。诗人一生经历了许多磨难,“愤怒出诗人!”这话是言之不虚的。

在北京的一次文艺界聚会的餐桌上,一桌皆为华北联大的老师,有朱子奇、艾青、蔡其矫等在座,当时,艾青在我的留言簿上题词:“白航不白航,只要有方向,一定能到达 彼岸!”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至今,我还常常记着这句话,使自己上进!

(节选自《往事——白航回忆录》)

2021-09-26 2 2 燕赵都市报 content_102461.html 1 白航诗人之星陨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