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13版:青园美文

朝花夕拾

宋嫂的乡愁

王俊良/文

个体工商户宋嫂,是如何在完颜宗翰饮马黄河时,跟随宋室由东京一路溃逃至临安,且把鱼羹旧业又做得名重一时?史上始终是一个谜。假使宋高宗在西湖岸边,没与宋嫂不期而遇,一碗普普通通的鱼羹,断不会因了宋嫂的乡愁,浸润华夏文明八百多年。

淳熙六年(1179年),时年73岁的宋高宗,已禅位宋孝宗17个年头。也就是说,宋高宗带领北宋遗老遗少南逃,历经两代人的努力,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此时的南宋,已经相对富庶稳定。尤其远离战乱践踏的江南经济,更是一派繁荣。

这之间,宋嫂鱼羹在西湖边也存在了50多年。操着一口乡音的宋嫂,当年缘何跟随宋室南逃临安,已不可考。生存成唯一目的时,故土难离的观念如蛛丝随风飘落。其间,宋嫂如何与工商、税务及城管各部门干部周旋,如何改进鱼羹制作技巧的桥段,此处都被一笔带过。

原来,这一切都是为了宋高宗的出场。周密《武林旧事》有一近镜头,宋高宗正在品一碗宋嫂鱼羹,此时,近景出现汴梁城头的焰火,大大小小的街巷,间或听得见薄雾中商家高一声低一声的叫卖,以及汴河两岸呼啦啦飘忽的酒幌与如潮人流。《清明上河图》中的一切,在宋高宗眼前叠加铺排。

显然,周密在记录这一事件时,把南渡的无限情怀,都融入了这个充满乡愁的故事。那一天,宋高宗乘船游西湖,“太上宣索市食,如李婆婆杂菜羹、贺四酪面、脏三猪胰、胡饼、戈家甜食等数种”。宋高宗御船靠岸,被宋嫂乡音吸引,一问,方知宋嫂乃“东京人氏,随驾到此”。

于是,“太上特宣上船起居,念其年老,赐金钱十文、银钱一百文、绢十匹,仍令后苑供应泛索”。这一问一答,透出的信息十分丰富。由宋高宗“念其年老”得知,宋嫂的年岁,应该比七十三岁的宋高宗还大,尤其一句“东京人氏,随驾到此”,可谓字字千钧,直戳宋高宗内心!

一个年过七旬的老妪,若非为了心中对“家”的美好向往,何至于告别故乡和亲人,随驾来到临安?正是这种斩不断的乡愁,激发了南宋王朝回望中原、统一国家的情怀。不经意间,岁月将外境与吾境、他乡与吾乡对接、融合在一起,巧妙地把家国情怀与传统道德相融,孕育了最恒久的乡愁。

乡愁,不就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升华吗?很难想象,人一旦饿坏了肚子,遇到食物的那一刻,会考虑吃相的优雅。相反,从《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这些典籍中,从士大夫阶层对一碗鱼羹的态度,可以窥见南宋经济的繁荣、士子境遇的优渥,可以窥见他们已超越了饮食,触发了家国兴亡之感、黍离麦秀之悲,境界上升到关乎品格、性情的高度。

这绝非“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亦非晋朝人张翰“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遂命驾而归”的潇洒。宋高宗与宋嫂的乡愁,催生了一道千古美食。自此,“宋嫂鱼羹”便成为临安城的一道风景。俞平伯对宋嫂鱼羹赞美有加,“鱼羹美,佳话昔年留。泼醋烹鲜全带冰,乳莼新翠不须油。芳指动纤柔”。

梁实秋去台湾之后,一直思念宋嫂鱼羹的味道。他在《雅舍谈吃》中说“宋五嫂的手艺,吾固不得而知,但是七十年前侍先君游杭,在楼外楼尝到醋溜鱼,仍惊叹其鲜美”。如今,宋嫂鱼羹仍在,乡愁,连接起了海峡的“这头”和“那头”。

2019-10-21 朝花夕拾 2 2 燕赵都市报 content_11572.html 1 宋嫂的乡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