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16版:文娱艺论

剥去特效外壳, 《流浪地球》还剩下什么?

文/邱振刚

自大年初一登陆国内各院线以来,《流浪地球》的票房已超过20亿,高居春节档电影票房排行榜首位,已有知名影评机构预测,这部电影的最终票房将超过50亿。在中国的电影史上,这是仅次于《战狼Ⅱ》的数字。即使在一向挑剔的北美市场,《流浪地球》排片率也在节节攀升。

《流浪地球》无疑是一部好电影,但它在竞争激烈的春节档电影市场遥遥领先,核心竞争力究竟来自何处?仅仅因为它的特效水准,达到了国产电影的新高度吗?在笔者看来,这部电影口碑和票房的双赢,首先来源于对正面价值观的坚守。和所有的艺术创作一样,电影都是价值观的载体。影迷固然对这部电影的特效好评如潮,无论是烈焰万丈的木星表面,还是被坚冰覆盖的地球,大批重逾百吨的载重卡车在无垠雪原上驰骋,这些壮观逼真的场景都让观众为之震撼。但是,一部电影如果没有价值观这个“1”,堆砌再多的特效,分数也只能是零。这部电影中,特效并非简单地提供了视觉刺激,更是主题营造所不可缺少的。

说到电影主题,以人类太空探索或星际战争为背景的好莱坞影片数量庞大,基本上每年都能出一拨。这些影片中的优秀作品无一例外,都有着清晰明确的价值观,如《天地大冲撞》《E.T》中对爱国精神和人道情怀的弘扬,《独立日》《火星救援》对个体英雄的推崇,《地心引力》《阿波罗13号》中对人类探索精神的歌颂。而价值观较为模糊的《世界之战》《普罗米修斯》之类,则口碑不佳,票房惨淡。人物是一部电影的价值观最直接的体现,《流浪地球》中对亲情,对人类自我拯救的勇气的颂扬,正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得以呈现。吴京饰演的刘培强,显然不是一个传统影片中常见的舍小家顾大家的集体主义英雄,他首先是一个父亲,他为了确保儿子在地表被毁灭时有资格进入地下城避难,才去当了十七年的空间站宇航员。片尾,他牺牲自我完成对地球的拯救时,他没有任何豪言壮语,最在乎的只是是否完成了和儿子的连线。其实,中国的电影观众一直在期待这样一个真正平民英雄的出现。正是这样的人物,才说明哪怕是普通的地球人,也值得拯救。

其次,这部电影的成功,来自于对科幻电影传统制作手法的突破。《流浪地球》上映以来,业界内外纷纷褒奖这部电影达到了好莱坞主流商业大片的制作水准。但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其实在不少地方超越了好莱坞科幻片的常规标准。首先,《流浪地球》中,人类把整个地球作为需要拯救的对象并进行整体改造,并驾驭着这颗星球离开太阳系,向宇宙深处行进,这样宏大的构思,在好莱坞科幻片中其实少之又少。体现于《流浪地球》中的想象力,完全突破了好莱坞的既有窠臼,其宏大瑰丽的程度,远远超过此前的国内外同类作品。另外,这部电影实现了真正的双线叙事,刘培强在太空中如何苏醒并最终控制空间站,刘启、“硬核队长”王磊如何突破重重困难把转向发动机送到苏拉威西,两条故事线在太空和地面同时推进,相互之间的呼应和最后的融合,达到了极高水准,令观众时刻处于高度投入的观影状态,这在科幻片这样的商业类型片中也是罕见的。

目前在对《流浪地球》的批评中,最主要的一点是认为该片模仿好莱坞的痕迹太重,尤其是在人物塑造上,更是刻意强化人物身上的不完美之处,如刘培强违抗联合政府命令,擅自改变空间站航向;刘启则是为了偷车过瘾,才无意中踏上拯救全人类的旅程,等等。实际上,人性本身就是复杂的,我们不能因为好莱坞影片中不乏此类情节,就武断地认定该片是在进行模仿。

从2017年的《战狼Ⅱ》、2018年的《红海行动》,再到今天的《流浪地球》,这些作品画面之精美、完成度之高、票房之抢眼,令人难以企及。但如果细加分析,它们的成功其实并非不可复制。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和严谨精细,加上不断求新求变的创作态度,才是《流浪地球》在特效外壳之下的核心竞争力。科幻片如此,战争片如此,一切电影亦应如此。

2019-02-18 2 2 燕赵都市报 c122557.html 1 剥去特效外壳, 《流浪地球》还剩下什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