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24版:风尚雅集

《村童腊鼓图》中 消失的腊八民俗

现在,吃腊八粥已成为腊八节最有名的民俗。其实在远古时,腊八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日子。流传于民间的《村童腊鼓图》,描绘的就是这些已经消失的民俗,画上题诗曰:“村童送腊乐丰亨,不知不识赤子情。岂为催化频击鼓,团銮尽是太平声。”

腊八最早起源于蜡祭。《礼记·月令》载:(孟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腊,猎也,即猎取禽兽用来祭祀先祖。《风俗通》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当时腊祭的日期并不固定,规定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举行,并将这个日子称为“腊日”。《说文解字》说:“腊,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南北朝时期,将“腊日”固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南朝梁代的宗凛在《荆楚岁时记》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自此相沿成俗。后来佛教传入,把腊八定为佛成道日,腊八节的内涵和风俗活动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得以丰富和发展。南北朝时期史学家、文学家魏收的《腊节》诗:“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写出了寒凝大地、数九隆冬时节,人们在桌上摆上酒肉以祭祀百神,感谢百神的福佑。

在古代,腊月逐疫是人们医病疗疾的方法之一,跳傩舞是逐疫的好形式,于是“傩仪逐疫”就成为腊祭的一部分。《吕氏春秋·季冬》说:“命有司大傩。”东汉学者高诱注释说:“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荆楚岁时记》说:“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这段文字记述了当时的两个腊八习俗:一是腊月击鼓催春的风俗。敲响了腊鼓,春草就要发芽了,提醒人们要积攒肥料,往农田里运送肥料,以提高土温,保暖防寒,为来年丰收打好基础。所以古谚有“腊鼓动,农人奋”之说。二是击鼓逐疫。人们在腊日,或腊日前一天集会,戴上面具,扮作金刚力士,敲击细腰鼓,赶走瘟疫和邪魔,迎接新春的到来。

古代的腊鼓就是现在的腰鼓。击打腊鼓的风俗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到南北朝已是风靡一时。到了宋代,腊鼓成为乞钱者的一种工具。北宋孟元老编著的《东京梦华录》记载:“自入此月(腊月),即有贫者三数人为一火,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亦驱祟之道也。”清朝尚有击腊鼓的习俗,道光帝旻宁有《腊八粥》诗云:“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现在一些地方乞讨用的渔鼓和腰鼓表演是否来源于此,尚有待进一步考证。(郑学富)

2019-01-10 2 2 燕赵都市报 c117225.html 1 《村童腊鼓图》中 消失的腊八民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