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13版:观点

没坏、能骑的共享单车 越来越少,问题出在哪?

从押金难退到好车难寻,共享单车的发展一直争议不断,矛盾重重。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曲子唱了300多年,到现在依然适用,这也是不少共享单车运营方在过去两年里的真实写照。

在过去的两年里,共享单车一度出现“颜色都不够用了”的情况,街头也一度出现投放车辆的“军备竞赛”。但那其实并非共享经济的盛世,更多的是一场一拥而上的资本盛宴。各家运营公司除了车辆颜色不同外,都是在复制类似的商业模式。这种同质化竞争虽从创新开始,但到后来却成了进入市场的时机、烧钱的能力以及现金流的管理水平的“老式”比拼。

在这种比拼过程中,也暴露出这个行业在商业模式上、管理上的缺陷,由于资本的退潮或缺乏有效盈利途径,不但曾经车辆的颜色在逐渐减少,一些一度有较大影响力的公司也被洗牌出局。

今年以来,上海、广州、西安、长沙等城市共享单车数量明显减少,市民出行遭遇“找车难”“刷车难”。在小区门外、地铁口、商场等人流量大、共享单车需求量高的地方,共享单车却越来越少。好不容易看到一辆共享单车,兴冲冲拿起手机刷码解锁,结果要么显示是一辆故障车,要么单车已锈迹斑斑严重损毁。广州市民朱女士的一番话很有代表性:最近早晚高峰时间,单位周围共享单车都很少,没坏、能骑的共享单车更少,共享单车都去哪儿了?

一些城市的共享单车数量之所以明显减少,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去年以来,全国多个城市先后出台“禁投令”,暂停在市区范围内新增投放共享单车。各地之所以颁行“禁投令”,是因为此前多家共享单车运营企业无节制大量投放车辆,导致共享单车在道路、街巷等公共场所泛滥成灾,对市民生活、市容环境和公共交通造成很大影响,到了必须加以整治的地步。二是一些运营企业对共享单车疏于管理,许多故障车未能及时维修恢复使用,导致共享单车数量逐渐减少。三是一些运营企业由于经营不善、竞争不力、业务调整原因,最终选择退出共享单车市场,导致共享单车数量进一步减少。

一方面增量为零,另一方面存量不断减少,一些城市出现共享单车数量锐减、市民“找车难”“刷车难”窘境,也就不难理解了。弄清楚了上述原因,才能探寻保持共享单车合理数量、缓解市民“找车难”“刷车难”的办法。一些企业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退出共享单车市场,政府部门应当督促企业做好退还用户押金等善后工作。更重要的是,“禁投令”应当从绝对禁止新增投放共享单车,转为根据共享单车实际数量的变化、市民出行需求的变化等动态因素,进行科学、有效的动态管理,将共享单车的数量保持在与市民出行需求“动态适应”的水平,使共享单车充分发挥解决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难题的作用。

“禁投令”政策背景下的共享单车动态管理,一方面要从总体上严格控制共享单车的投放量,避免重新陷入共享单车泛滥成灾的局面。另一方面,应当通过灵活而有力的政策引导,鼓励合法经营、管理有方的运营企业通过良好的市场表现,获得更多“积分”,并可用“积分”换取更多车辆投放指标(包括允许企业将部分严重损毁无法修复使用的车辆,置换为新增车辆指标);同时,对有违规违法经营、管理不善导致市场失序(共享单车投放无序、调度不力、维修不及时)等不良记录的企业,给予相应的“扣分”,并按相应的比例折减企业的车辆投放指标。

奖优罚劣是动态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一些地方将其用于“禁投令”政策背景下的共享单车管理,已经探索出一些有益的经验。如昆明在出台《共享单车运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和《共享单车运营服务管理考核办法(试行)》的基础上,引进第三方机构开展共享单车运营管理考评,从车辆性能(包括智能锁状况等)、运维调度配备、停放是否规范、车辆是否张贴广告等多方面,每月对市场上运营企业进行两次综合评价,最终结果将影响企业的共享单车投放数量。

这种奖优罚劣的综合评价也是一种“动态评价”,有助于政府职能部门对运营企业进行全面、严格的动态管理——既鼓励表现良好的企业进一步完善企业治理,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竞争,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市场投放量,也警示那些表现不佳的企业正视自身问题,及时进行调整或弥补,力求在共享单车市场上占据应有的位置。那些屡被“扣分”仍迟迟不能改进管理和服务、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最终将难免被淘汰出局的命运。

共享单车都去哪儿了?答案既在共享单车运营企业手中,更在各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手中。

(《北京青年报》)

鼓励创新发展应为新事物留下试错空间

市场淘汰是正常的商业逻辑使然,但也并不能否认共享单车最初在技术上的创新,以及在解决交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上给人带来的方便。

在习惯了共享单车带来的出行便利后,人们已经很难再回到有桩单车的时代,因为那是一种倒退。共享单车本来就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和共享经济的全新产物,在发展和管理方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一切都要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对一些“湿了鞋”的现象也应该多多宽容,为新事物留下试错空间,这样才能营造鼓励创新发展的大环境。

两年多来,共享单车领域经过了从“起朱楼”到“楼塌了”的整个周期。除了市场的力量外,为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其他力量也应发挥作用,毕竟出行解决方案除了商业属性外,还带有一定公共产品的属性。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在共享单车行业火热并展开“颜色大战”的时候,有监管的力量一度介入,让行业不至于滋生太大的泡沫。在行业的寒冬里,同样需要从监管到消费的各方提供温度,让已创造出的方便不至于消失。毕竟现在共享单车几乎已成为中国继小汽车、公交、地铁之外的第四大出行方式,在交通出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给它们一点温暖,也再给它们一点时间。

我们关注的不是某一个具体的经营企业,而是共享单车这一新事物本身。如何为陷入困境之中的共享单车提供温度,让它们活过冬天,的确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但也不是不可能。只要看到共享单车在过去两年给很多人带来的出行便利,我们或许能想出办法。给它们以更多时间,也就有更多的可能性。试想一下,过去一些城市运营有桩单车,每年的成本其实并不低,车辆损耗问题也不小。共享单车陷入困境也许就说明,单靠市场的力量去解决带有公共属性的问题,存在不小的挑战。

而对于每一个骑行者来说,文明骑车、不乱停乱放,减少单车运营企业的成本,本身也是在为这种出行方式做贡献,为陷入寒冬的它们带来一点温暖。实际上,对于很多人来说,过去两年几乎是以非常小的经济成本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如果共享单车真的从城市的街道中消失,空留下无法使用的废弃车,那才是对各方而言多输的结局。

(央视评论)

2018-12-06 2 2 燕赵都市报 c111749.html 1 没坏、能骑的共享单车 越来越少,问题出在哪?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