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22版:青园

儿时的九大碗

罗大佺/文

“九大碗”就是乡村的坝坝宴,现在被称为宴席。

农村人办九大碗,一般是指给儿女操办结婚喜事。之所以被称为“九大碗”,是因为每桌宴席必须摆上九个菜肴,家庭条件好点的,会增加到十多个菜。这些菜肴中,主菜是圆子、酥肉、磴子肉、凉拌肉、肘子、渣粉子,配菜有竹笋、海带、粉条、豆腐、红萝卜、白萝卜、芹菜、蔬菜汤等。另外一个碗里,装着糖果和糕点。

那时候农村穷,一个月难得打一回牙祭,遇到生产队有人办“九大碗”,总是欢天喜地,认为可以饱餐一顿肉食了。但乡里乡亲之间,也有不成文的规矩,办“九大碗”每家除了请来帮忙的人外,正宴那顿去“赶人情”的人外,顶多带一个未成年的小孩就行了。家里姊妹多,出于对能被父母带去吃九大碗的姊妹的嫉妒,戏称他为“赶路狗”。“赶人情”就是“送礼”,那时候的礼,也就是五斤大米,关系好的,送七斤。至于是否送钱,除了亲情的远近外,还得看家庭条件的好坏,如果要送,两三元钱也就行了,如果送上五元或十元,简直是送了一笔巨款,非常了不得。

“九大碗”一般办三天。第一天,花宴;第二天,正宴;第三天,回门。花宴那天早饭后,乡里乡亲扛饭桌的扛饭桌,背砂罐的背砂罐,拿盆子的拿盆子,搬凳子的搬凳子,从四面八方来到主人家里帮忙。主人家委托一位支客师,负责给众人安排活计。于是洗菜的,剥蒜的,煮饭的,主厨的,忙得不亦乐乎。

冬腊月办九大碗,主人家一般会杀一头猪。花宴中午和晚上那顿饭,就会摆一盘猪肝炒菜、猪肉炒菜和旺儿汤,其余是蔬菜,也不管是几个碗,能吃饱饭就行了。如果不是腊月,主人家就从农贸市场买肉回来,花宴那天桌上也就只有一个荤菜了。

正宴那天是很热闹的,中午是九大碗的重头戏。新娘娶进门,鞭炮“啪啪”响,堂屋里,家签前,一对新人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后,七大姑八大姨前来“受礼”(接受一对新人鞠躬致礼,不过受礼后得摸出两三角人民币放到新人面前的喜盆里)。仪式完毕,支客师宣布开席。这时一些老人和小孩已经坐到了饭桌上。支客师就扯开嗓子向大家喊道,“乡里乡亲打个让手,新娘家里的客人远道而来,让他们先吃!”那些坐上桌子的老人就会自觉让出座位,附带也把自家的小孩牵下桌来。又是一挂鞭炮响后,端盘的小伙子腰上系着一条红布,双手端着放上菜肴的木制条盘,嘴里喊着“拐子,拐子”,穿梭于人群和饭桌之间,将菜肴一个碗一个碗地放到每一张饭桌上,放完又回厨房端第二道菜,直到将菜肴全部端上饭桌。第一道菜是糖果糕点,第二道菜是凉拌肉,第三道是“香碗”,也就是圆子,现在人们叫它“蛋鼓元”,第四道菜是酥肉,第五道菜是蹬蹬肉,第六道菜就是芹菜炒肉丝,第七道菜是渣粉子(用红苕和糯米一起蒸的米饭),接下来就是竹笋、海带、粉条、芸豆、莲花白、红萝卜、白萝卜等。当然,青菜是绝对不能摆上宴席的,否则,就会出洋相、闹笑话,也是对客人的极不尊重。

晚上不像中午那样人山人海热闹了,大部分亲戚以及新娘家里来的客人饭后都回家了。晚饭时随便上几个荤菜就可,也不必讲究摆几个碗。对小孩子来说,晚上还有一个精彩的节目,那就是“闹洞房”(向新郎新娘要喜糖)。喜糖放在新娘娘家送来的嫁妆里,那些柜柜箱箱一般都上了锁,于是大家就向新郎新娘要钥匙,不给钥匙,大家就把新郎新娘按在床上揉搓,轻轻拍打,要他们交出钥匙。新郎新娘装着要交钥匙的样子趁人不备撒腿就跑,大伙儿立即追出去把他们抓回来,直到拿出钥匙,打开完所有的抽屉,吃了放在里面的糖果糕点,大家才结束闹洞房的游戏,让新郎新娘上床休息。也不是所有嫁妆的抽屉里都有糖果糕点,那时候穷不说,购买糖果糕点还需要商业供应票,不是随便就能够买到的。但大伙儿图的,就是一个喜庆热闹的氛围。闹洞房要喜糖也有讲究,长辈不能向晚辈要,兄长不能向弟媳要,洞房闹得再过分,新郎新娘也不能发火,因为这是风俗,据说闹得愈热闹,婚后家庭就愈和睦。也有不需要闹洞房就给了喜糖的,一位在乡政府工作的表哥结婚,不到10岁的我和父亲一起去参加婚礼,瞅准机会,我悄悄对新娘子说,“表嫂,晚上给我吃点喜糖好不好?”年轻漂亮,也在乡政府工作的表嫂看我一眼,说,“不用晚上,现在就给你。”接着从衣兜里掏出一大把糖来塞给了我,把我乐得像只快活的小鸟。

第三天回门。娘家的兄弟带领一帮亲戚放着鞭炮前来迎接新娘新郎回娘家看望父母,早饭依然要摆“九大碗”。娘家兄弟和来的亲戚还要被请到堂屋大桌上,娘家兄弟要坐“上八位”。吃完早饭,新娘新郎和娘家兄弟一行人走后,乡里乡亲开始归还桌椅板凳,热热闹闹的“九大碗”宣告结束。

为什么端盘的小伙要喊“拐子”而不喊“让开”呢?父亲说,“拐子”就是要撞到你了,请你让一下的意思,“让开”就是请你走开的意思。主人家办九大碗,来者都是客,如果直间喊让开,怕人家多心,认为说他是多余的,生气走了。我知道父亲早年曾拜师学艺,行走江湖,见多识广,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父亲和母亲每次去吃九大碗,都要“包肉”,也就是把宴席该他吃的那一片肉拈来搁在一片青菜叶或芭叶上,带回家和家里人一起吃,那时候村里人都有这个习惯。每一次我心里都涌起小小的期盼。如果遇到我去吃九大碗,我也把肉包回家,和父母姊妹一起分享。

“九大碗”桌上吃剩的菜混装在一起叫“传菜”,其实也就是大杂烩罢了。一九七七年腊月,大哥结婚,三天下来,传菜不少,母亲送了一些给乡里乡亲后,用一个很大的陶瓷缸把传菜装起,装了满满一缸。每顿在锅里热一下给我们吃。刚开始我很失望,因为里面也就是一些海带、萝卜、白菜之的类了,连肉渣和骨头都很少。但一个星期后,缸里的菜开始变得有点酸酸的,酸过之后味道可口,连白萝卜、红萝卜都很化渣香美,每顿饭我们连锅里的汤都吃得干干净净。

直到现在,我再也没吃过那种味道香美的菜肴了。(罗大佺,作家,现居雅安)

2018-11-20 2 2 燕赵都市报 c108776.html 1 儿时的九大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