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04版:巨变

赵德平:把小剧团打造成全国标杆

▲《秋月》演出剧照。

◀赵德平在指导剧团演员。资料图

本报驻廊坊记者 庞永力

11月8日,时令已是初冬,大厂回族自治县县城街道两旁的树木仍满是绿意,小城干净整洁。大厂评剧歌舞团如今名声在外,但它的标牌并不是很显眼。在舞台后面的办公区,工作人员为即将赴天津演出忙碌着。团长赵德平很忙,找他的人和电话络绎不绝,谈的都是演出业务上的事儿。在他的带领下,昔日面临倒闭的地方剧团,如今已成长为全国文艺界标杆性的文化企业。

人物档案

赵德平,1945年生,大厂评剧歌舞团团长,著名剧作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他带领大厂评剧歌舞团走上了改革之路,将一个县级剧团逐步发展为享誉全国的文化企业。他创作了《嫁不出去的姑娘》《水墙》《秋月》等关注农村、反映时代主旋律的影视和舞台作品,曾荣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从编剧到团长,时刻紧盯农村市场

大厂评剧歌舞团在1965年是县级文工团宣传队,那时赵德平就入团并开始创作些小剧目了。1982年,37岁的他出任大厂评剧团(大厂评剧歌舞团前身)团长。热衷创作的赵德平认为,当团长能调动全团的资源,自己写的本子能够顺利排演。这是他最大的动力,也算一个编剧的“私心”。上任伊始,赵德平提出“队伍以中小型为主,演出剧目以现代戏为主,服务对象以农民为主”的“三为主”方略。之后,大厂评剧歌舞团的腾飞道路证明,拥有一个金牌编剧是如何的重要。

改革开放四十年了,赵德平带领着大厂评剧歌舞团也快走过了四十年。他为自己作了一个梳理:

1981年,他创作出了《嫁不出去的姑娘》,自恃貌美的农村姑娘李彩凤,物色对象时大要彩礼,先后与本村小伙、合同工、青工谈恋爱,因为挑剔、要高价彩礼,反倒嫁不出去了。这部作品开启了一个新的社会主题,且主人公是一个被讽刺的形象,称得上《小二黑结婚》的新时代版本。《嫁不出去的姑娘》的成功可谓一波三折:因为创作上的新颖、犀利,该剧起初在全省会演申报时未获通过。赵德平心有不甘,设法到当时的北京市宣武区演出,大获成功。之后,他大胆地邀请领导来大厂观看该剧,领导看完了才明白为何该剧能赢得满场观众自发的笑声与掌声。《嫁不出去的姑娘》得到了进省的机会,几乎囊括了会演的所有奖项。

赵德平长期生活在基层,善于观察的他从身边事物捕捉着时代的讯息。1989年,已经出任副县长的他经历了一场大洪水:大旱之后天降暴雨,为了农业蓄水灌溉,县长指示不许提闸。不料,洪水泛滥损失惨重。县长闻过即改,直面百姓的怨愤,诚挚请罪,最终得到谅解,大家投入抗洪救灾。《水墙》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管理的矛盾,直接切入化解干群矛盾的热点。多年过去了,讲到亲历的动人之处,赵德平仍声音颤抖,“我当时就想:一定要把这些感人的故事写出来。”《水墙》问世后,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全国戏曲现代戏演出优秀导演奖等大奖。

2003年,赵德平推出《当家的女人》,女主人公的原型就是他的街坊。为了哥哥能结婚,姑娘主动找到赵德平让他帮忙介绍对象,“大姑娘自己找媒人,相老大、嫁老二,进门就当家。”这个姑娘把握了自己的命运,最后带着全村人发家致富。赵德平把握住了“社会在发展,女性的社会作用日益增强”这个时代主题。

时间进入又一个十年。2018年,赵德平与他的剧团推出现代大型评剧《秋月》,同样是农村女人的传奇:秋月与富少相恋,因得不到真爱悲惨轻生,获救后嫁入贫家,在新时期勤劳创业、报恩尽孝,最后成为献身公益事业的成功女性。《秋月》的笔触深入到“讲求传统美德,铸成向上、向善的力量”这一社会精神层面,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该剧名列“国家艺术资金资助项目”,填补了廊坊市的一项空白,一经首演便大获成功。

打破固有条条框框,改革创新谋发展

赵德平的成功不仅体现在他的创作上,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他在大厂评剧歌舞团工作已经50多年了,从一开始“带粮上班”的宣传队到国有院团,从市场萧条面临倒闭的地方剧团到全员改制、探索市场,进而在全国文艺界树立标杆的文化企业,作为团长的他领导着自己的团一直与时俱进、永葆活力。

赵德平忘不了1981年春节,团里发不出工资,大年初一全团都没休息,在县礼堂演出评剧《花为媒》,结果两块钱一张的票才卖出去7张。没钱与没市场互为因果。当上团长的他就一个心思:必须改革,剧团死活不能散。他全面推行“三为主”方略,原创作品盯住农村喜剧,为广大百姓提供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带着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扎根到基层去,同时打破文化体制、演出机制固有的条条框框,剧团改革第一步便是要来财权、人权、剧目上演权。体制活了,剧团也就活了。

赵德平告诉记者,当时大家都还在挣死工资时,他就启动了绩效考核,调动演职员工的积极性。上世纪九十年代,剧团推行了每月“三评一考”制度,按演出量、演出创新等指标让大家投票决定收入,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剧团经过改制有了蓬勃生机,并实行营销经纪人制,聘请全国7位知名经纪人,组建演出营销部,主动出击,拓宽演出市场。之前演出一场收入两三万元就不错了,很快,一场演出收入15万元是常事儿。另外,剧团推出了“私人订制”,变“我有什么你看什么”为“你看什么我有什么”,真正实现了出人、出戏、出效益。截至2018年,该剧团总资产过亿元,年演出200余场,涉足舞台演出以及电影、电视剧拍摄等多种文化业态。

大厂评剧歌舞团面向全国招聘演员,开出“给一套住房,上劳动保险”的条件,让演出人才真正流动起来。剧团大胆使用这些人才,同时创造各种发展的机会:演员李玉梅拜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丽蓉为师,演出惟妙惟肖,被誉为“小赵丽蓉”;演员付玉龙多才多艺,一路发展,成了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

演员张军旗也被赵德平改变了命运。他是河南驻马店人,1991年,17岁的他来大厂打工,一时困顿街头。赵德平在剧团门口看见了他,就安排他到团里干搭棚等杂务。后来他长成大个头儿,团里安排他上台跳舞蹈,聪明好学的他跳到了领舞的角色。他从小就喜欢口技,在演出过程中又痴迷上了手影表演,赵德平就专门从北京为他请来名师传授技能。他没有让赵德平失望,苦练至今,已成为国内优秀的口技手影表演艺术家。他与妻子秦玉杰搭档,多次登上央视大型晚会,并应邀出国举办专场演出。谈起自己的从艺经历,他感慨万千:“我就是一个穷困街头的苦孩子,进团、介绍结婚、生子,到现在有一些艺术成就,都是在团长关怀下获得的。对于我们这些演员,无论舞台技能还是个人发展,他(赵德平)真的像一位关怀备至的父亲。”

年逾古稀不停歇,紧跟时代潮流

采访过程中,不时有电话打进来、有人进来,都是找赵德平谈演出业务上的事儿,赵德平处理起来十分干脆,又得心应手。虽然是七十多岁的人了,他一点儿也不觉得累,时刻不让自己懈怠下来。在戏曲方面取得改革成功后,他又意识到有传承还必须有变化,根据现代人的艺术需求,剧团及时增强了歌舞成分,在演出形式上借鉴电视、视频技术手段,使舞美效果异彩纷呈。

一次进京办事,为了体验生活,赵德平特地去坐了一次地铁。他发现如今信息化迅猛发展,手机网络已经成了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他想:“舞台上的戏曲,怎样才能走进手机这个平台,怎么插上网络的翅膀?”回来后立即着手引进新媒体人才、改进演出模式。他告诉记者:“每一个时期剧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要想做到不被淘汰,就必须与时俱进,这个命题需要一代代艺术从业者不惜青春、不惜热忱地去完成。”

2018-11-14 2 2 燕赵都市报 c107784.html 1 赵德平:把小剧团打造成全国标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