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02版:时评

对“难言之隐”患者要少些污名化

□杨朝清

近日,随着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人民法院的宣判,一个“远程诊病”团伙终于浮出水面。这个团伙成员超百人,紧盯男科疾病、妇科疾病患者的“难言之隐”,在全国进行“远程诊病卖药”实施诈骗。仅有据可查的受害人就近9000人,涉案金额逾1000万元。(2月5日《新京报》)

成本几十元的药品,经过“包装”之后摇身一变成为“特效药”,售价是原来的少则几倍多则数十倍;业务员经过培训后只要照本宣科就可以成为专家,让许多患者对“专业人士”深信不疑;当患者反馈“特效药”没有效果,就由“资深专家”接手,实施二次或者多次诈骗……并不高明的骗局,为何这么多人上当受骗?

患上男科疾病、妇科疾病的患者承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他们有迫切治疗好疾病的强烈愿望;当“病急乱投医”遭遇“难言之隐”,一些患者不愿意到正规医院接受专业治疗,而是试图通过偏方或者远程治疗来实现“药到病除”。渴望立竿见影的“捷径心态”,让他们偏爱“特效药”。

这是一种尴尬的现实,这也是一种纠结的处境。在许多人的刻板印象中,男科或者妇科疾病都和“私生活”有关,从而对患者进行道德鞭笞与精神矮化。担心“难言之隐”被泄露,为了避免被标签化、污名化,一些患者不愿意通过常规渠道来接受治疗,而是渴望通过一种“匿名”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体面与尊严。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污名:对受损身份的管理》一书中,对污名化做了生动的阐述。他认为,将人从“完整的、正常的人”降级到“沾上污点的人,被贬低的人”,被污名化的人被赋予了某种不光彩的色彩。污名化的过程分解为贴标签、原型化处理、地位损失、社会区隔和社会歧视。这一切,在男科疾病、妇科疾病患者身上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身体状况、生活经历和生活方式,患上男科疾病、妇科疾病的原因也不同。面对他人的不幸,一些人喜欢先入为主进行“恶意揣测”,将疾病与他人的道德品行和操守进行生硬的关联,在无形之中加剧了这些患者的痛苦和负担。

一些患者由于先天或者后天的偶然因素导致的疾病,却被人贴上了“不自重”“不洁身自好”甚至“私生活混乱”的标签,让他们承受了道德指责和舆论压力,遭遇“二次伤害”。基于“惯性联想”,让一些患者热衷“匿名治疗”,对患者心理的精准把握,让一些骗子找到了“生财之道”。

只有让患者避免污名化的风险,他们才更有信心去正规医院接受专业的治疗。

2018-02-06 2 2 燕赵都市报 c51597.html 1 对“难言之隐”患者要少些污名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