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16版:夕阳正红周刊

范美平的西柏坡情结

范美平拍摄的西柏坡纪念馆全景图

范美平(右一)与西柏坡纪念馆的讲解员在一起 郭云民/摄

本报记者 安军玲 通讯员 郭云民/文

2017年12月12日,离日出还有一个多小时,59岁的范美平就背着十几公斤重的摄影器材,向山上出发了。那天空气清新,能见度好,是摄影的理想天气。

隆冬时节,山区早晚的气温已降到了零下十几度,但寒冷难以阻挡范美平的热情。她要在日出之前,赶到理想的拍摄地点,拍摄西柏坡日出时的壮丽场景。

自2013年退休后,范美平就开始用相机记录西柏坡的美好与精彩。在近5年的时间里,她共拍了10万多张照片,有西柏坡美丽的自然风光,有西柏坡人日常生活的幸福瞬间,有对革命先辈充满敬意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一年到头,范美平几乎天天背着相机转,寒来暑往,晨昏不辍。

拍摄大美西柏坡

2017年4月的一天,为了拍摄西柏坡纪念馆,范美平选择了一个雨后的天气,到纪念馆西边的山坡上找角度。山路上到处湿漉漉的,一不留神,她滑了个跟头,衣服上沾满了泥水。坡上到处都是柏树和荆棘,为找到合适的位置放置三脚架,她不知道挨了多少圪针扎。好好的衣服,等从树林子里出来时就脏得不能看了。但她并不把这些放在心上,看着刚拍摄的照片,她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她拍到的是一张西柏坡纪念馆的全景照片。山顶上的西柏坡纪念碑巍然屹立,红色的馆舍在蓝天白云的托衬和苍松翠柏的簇拥下静谧而美丽,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生态和谐、清新秀美的红色革命圣地的图景。这张照片除在西柏坡纪念馆馆刊封底刊登外,还被印在西柏坡旅游宣传页上,为众多游人欣赏和存留。

范美平还应有关部门的要求,完成了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西柏坡纪念馆内外景的拍摄和各景点的选片工作。同时,她还为许多普通的西柏坡人拍过无数张劳动生活的照片。为了记录下传统的手工漏粉条技术,她骑着自行车跑了几十里山路到梁家沟陈会林家的粉坊,将洗红薯、磨粉、做粉包、漏粉等一整套程序详尽地拍了下来。

宣传西柏坡精神

范美平原为西柏坡纪念馆的研究员,从事以西柏坡为主的党史研究及纪念馆图片、展品陈列和对外宣传工作,所展陈列两次获全国精品陈列奖。2010年,她的第一本书《西柏坡100个为什么》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14万字的精装书,以重大的历史事件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围绕中央工委和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向读者讲述了一段完整的历史。

这本书出版以后,在社会上反响很大,许多人写文章、出书都以它为参考。后来她又出版了《无名丰碑》等宣传西柏坡的书。范美平在西柏坡工作了38年,退休后仍然住在这里。儿子想让她和老伴到省城安享晚年,她没有同意。她与这里的山水寒暑相伴,日夜相随,离不开自己曾倾注了大半生心血和感情的地方。她觉得,生活在西柏坡是最接地气的。

讲好西柏坡的故事

2017年5月,范美平在柏坡湖岸边采风时,看到72岁的闫青海和老伴在推碾,闫青海推,老伴扫面,场面很是和谐自然,她不失时机地拍下了一组照片。说起闫青海和这个碾子,还有一段故事:1948年闫青海3岁,一天他突发重病,村里医生说他活不了了,绝望的母亲看他快不行了,就用小褥子裹着把他放在自家马棚前的碾子上遗弃了。当时在他家居住的董必武和夫人发现后,立刻把他抱起来,径直朝中央机关医院跑去。经检查化验得知,他得的是中毒性痢疾,董必武夫人便陪着他住在医院里。半月后,她抱着健健康康的孩子回来了!小山村沸腾了,董老夫妇救孩子的事传遍了整个村子。为感恩和怀念,而今,闫青海又把碾子搬到了新居。范美平给闫青海夫妇推碾的照片配上了文字介绍,发表到各大网站,向人们传播着这个美好的故事。

范美平拍摄的照片,经常被西柏坡纪念馆馆刊采用。范美平性格开朗,待人接物一副热心肠,遇上网友来西柏坡采风,她都主动帮助找车、当向导,有时还要管吃管住,提供各种方便,使网友们十分感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认识她,欣赏她的作品,从而更加了解革命圣地西柏坡。

2018-01-08 2 2 燕赵都市报 c44240.html 1 范美平的西柏坡情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