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13版:观点

要就事论事

没有坚守的信条 “佛系”不如称之为懒系

在很多人看来,“佛系心态”未免有些消极。“佛系”其实是一个舶来品,“佛系人生”,意思就是不管是对待工作、生活还是恋爱,都没有必要斤斤计较,给予自己太大的压力,而是尽力就好,不做强求。

“佛系心态”必然会引起很大的争议,其实凡事都有两面性,有没有“佛系心态”并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在对待具体的事物时,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行动。因此说,有没有“佛系心态”都不要紧,重要的是能够分得清楚哪些是需要自己去努力奋斗,全力争取的,哪些又是应该平和看待,不过分计较的。这才是一种客观、理性的人生观。

别为逃避找借口

“佛系青年”看似具有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大智慧、大格局,其实谬之千里。事实不过是一些人在现实的挫折之下,失去了直面挫折的勇气和能力,于是只好找一个“我和谁都不争”的借口,化解自己的无能和尴尬。

正所谓出世是真,入世是妄。工作压力再怎么大,现实的人际关系再怎么复杂,房子、车子、孩子等“大山”再怎么让人喘不过气,终归需要勇于面对,然后再竭尽全力去一个一个解决。

杨绛先生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那是因为已经没有什么值得她争;陶渊明能够“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那是因为他心中有更高的追求。现代生活的确让人很累很疲惫,但生而为人,就应该砥砺前行,如此之后,才有资格谈天谈地谈人生。

(福建日报)

最近一段时间“佛系”生活方式成了特别热门的词汇。这个词最先火于“饭圈”(粉丝圈)自嘲,转而变成“佛系”追星,不吵架、不控评(操控评论),对爱豆绯闻心如止水,偶像人设崩了就换一个爱豆追。此后“佛系”又迅速延伸到了各个领域和职业,比如佛系员工、佛系公司、佛系点赞、佛系乘客、佛系外卖等等,成了90后自嘲的生活方式。

然而,与佛家真正的心如止水、无欲无求不同,佛系心态是求之而不得只能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从更深一层来说,是认识到自己欲望无法实现又无法排遣时,与世界的和解。追星太深入,感到巨大空虚转而佛系爱偶像;淘宝申诉退换货太麻烦了,自动确认收货懒得给差评;公司竞争太激烈升迁无望,本职工作绝不推辞但也绝不会主动揽活,按时按点完成但绝不会超标准做好;经营感情太累了,能自己解决绝不找对方撒娇。

“佛系”总令我想起心理学上“认知失调”的概念: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对自我的积极正面认知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产生不舒适感。为了缓解这种不舒适,人们需要采取方法去化解这种失调。很多人采取消极回应的做法。从“我可以努力改变我自己实现目标”变成“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干嘛要费这么大劲去实现”“做人嘛最重要的是开开心心”。这样的“无欲无求”“内心毫无波澜”一旦引起共鸣,就成了“佛系”的社会流行心态。

除了“佛系”刷屏朋友圈,这段时间“第一批90后已经秃了”“第一批90后已经买不起房了”“第一批90后已经离了”等文章在朋友圈热转。原本应该充满朝气,如同“初升太阳”的年轻人与一些形容中年人的标签紧密联系到一起。在我看来,“佛系”正体现了陷于都市焦虑的年轻人应对“第一批90后已经”系列的解决之道。

挣扎在温饱线的人是不会“佛”的,他们要不断努力工作,才能得到一个容身之所,养活自己和家人。而在解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后,年轻人在获得个人价值和社会认同的过程中产生了迷茫,难以获得自我价值实现感。在物质世界购物、网络社交、买房、买车的成本太高,更难获得自我满足。比起“颓废”生活,“佛系”生活倒是多了一些抗争意味:我不满意现有的生活,但我知道自己根本不会影响庞大社会机器的运转,所以老老实实完成本职工作。但是,循规蹈矩生活并不意味着妥协,我绝不为外物所累,给自己保留心中的一点执念。

以此调侃倒也无妨,毕竟在消费主义构造出的虚幻世界里,如果要满足所有欲望,人也就被物质异化了。房价太高、生活成本太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社会阶层流动变难……生活太艰难,不如洒脱些与之和解。但是,不论事业、家庭、学业还是爱好,人生在世总要有点执念并为执念做点什么,有自己坚持的信条。否则,全方位的“佛”不如称之为“懒”。如果年轻人都抱着暖水壶,泡着枸杞水,蜷缩在椅子上“佛了”,那整个“立地成佛”的社会估计也不会太好。

(中国青年报)

别过多为“佛系青年”担心

一夜之间,“佛系青年”成了流行词,舆论看不惯,各种调侃、讽刺、批评汹涌而至。

荒诞感是在对比中产生的。我们的文化与传统,一直拒绝成为滋生“佛系青年”的土壤。战国时期的苏秦年轻时“头悬梁、锥刺股”,东晋的祖逖“闻鸡起舞”,唐朝李白少年时不爱读书,一个婆婆适时地出现了,告诉他“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在这样的背景下,90后一代突然变得如此虚无、颓废,怎不令人感到荒诞?

至于荒诞中的温情,则来自批评者在调侃与嘲讽时隐约闪现的宽容,甚至还包含着一点点的羡慕。对于“佛系青年”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观念,舆论虽持反对态度,但也没有一棍子打死。60后瞧不上70后、70后瞧不上80后、80后瞧不上90后……这个代际歧视链到90后这里的时候,似乎要被终结了,因为90后根本不会像上两代人那样,死活要把自己的能力证明给人看。

祖辈、父辈、兄辈,都在近似的物质焦虑阴影下挣扎,90后这一代,总算不为钱、为食物、为工作与前途抓心挠肝了,他们所追求的“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子”的生活,使得未来中国有可能重复日本的“低欲望社会”模式。在此之前,从村上春树的“小资文学”盛行,到宫崎骏动画的蔓延,从干物男、干物女,到宅文化、二次元文化,从小确幸、丧文化,到这次的“佛系青年”,源头无不可追溯到日本流行文化……而这些现象的产生,均由以下几个因素催生:经济的发展、信息的泛滥、人际关系的疏远。

“佛系青年”现在的样子,有令人羡慕的成分。年轻人有选择的权利,不用去指导他们怎么去生活。无须过多担心他们,要相信,就算是“垮掉的一代”,到了一定的年龄,也会自然觉醒,把所谓“荒废”的时光找回来,负起家庭与社会的责任,成为中坚力量。 (东方卫报)

事事随大流,只能迷失自我

无可无不可的“佛系”一夜风行,其实是击中了现代社会的一个痛点:累。生活节奏快、事业追求高、精神压力大成为常态,一看这文章,心里激灵一下。哪怕扭过头,扒拉两口饭又改文案去了,活不成这样,但也想给它点个赞,转发一下。

朋友圈中,有一个干媒体的哥们的转发打动了我:工作之外,真想这么干——请注意,他也向往,但加了一个前提。

这让我想起了乔布斯。同款牛仔裤、T恤衫,可能得有十几条不止。脏了随手一换就得,不在这方面花心思。可是,在工作上,一个细节不满意,能把自己和下属都折腾个半死。

云淡风轻、浑不着意好不好?太好了,但必须守住一条:总得有走心的地方。处处不坚持,事事随大流,那只能是淹没于人潮、迷失掉自我。

有所坚持之后的“佛系生活”,本质是断舍离,是极简主义,是聚焦。是心系做实验把怀表搁锅里煮,是撞上大树还道歉,不拘小节,不理细务,是所求者大,是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点上,好求一针捅破天。

自然界中,也有“佛系动物”。比如老鹰和老虎,鹰立如睡,虎行似病,瞧着可随意了,可是一旦锁定目标,咔嚓一下,闪电一击,也不睡了,也不病了,往往一下毙命。本质上也是抓大放小。如果真是啥也不用心,那是肯定通不过自然选择的大剪刀的。脖子上挂饼不知道转,只能饿死嘛。

除了坚持与随意的辩证法,还有一层分寸感的道理。终日碌碌不是美好生活,但光轻轻松松、敲锣打鼓,美好生活肯定也实现不了。

有人戏言,“佛系”也行,愿做一个“斗战胜佛系”青年。西行路上,悟空会玩耍、敢担当、勇打拼,做下偌大事业,此真有志者言。

(人民日报)

2017-12-21 要就事论事 2 2 燕赵都市报 c41016.html 1 没有坚守的信条 “佛系”不如称之为懒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