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07版:燕赵新闻

南和农民父子 接力淘“宝贝”40年

本报驻邢台记者 张会武 通讯员 王乐 文/图

从南和县城往南走过一条宽敞的大路,再拐进一条安静古朴的长街,一间挂着书匾“博古斋”的陈旧小屋便映入记者眼帘。透过屋外的玻璃,一件件有着历史印记的老物件便呈现眼前——古老的座钟、陈旧的桌椅、大大小小的陶陶罐罐,品类之多,让人惊叹。

守护“宝贝”遗产

“博古斋”的主人叫要小虎。附近的乡亲们都知道,这间“博古斋”从要小虎的父亲要宝箱建起,到现在已经40多年了。“这父子俩是怪人,走南闯北地搜集这些个老物件,有些老古董都能卖钱了,可父子俩一件也舍不得卖,白往里面搭钱,图啥哩?”

“路越修越宽,楼越盖越高,咱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可老一辈留存下来的东西也越来越少了。这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我和父亲辛辛苦苦淘来的,它们有历史的痕迹,代表着文化的传承。我有责任守护他们、一代代留存下去。”谈起屋里的“宝贝”,要小虎有着很深的感情。

两代收集老物件

几十平方米的小屋,看似不大,但却摆放着满满当当的老物品。“现在藏品有2千多件,那些字画、纸扇、瓷器,是我父亲最先收藏的东西。”指着墙上的一幅幅画,要小虎说,上世界70年代的时候,自己刚出生,那时父亲还只是收藏一些简单的字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收藏的物品也开始变得广泛起来,古老的钱币、朝代不一的陶罐、瓷器,每淘来一件,父亲就会抱着年幼的要小虎兴致勃勃地给他讲这些“老物件”的来历、功用,以及那个时代的人物风情。

在一堆老物件中长大的要小虎对于这些别人眼中“破破烂烂”的东西,有着独特的情感,“这个叫状元及第罐,在古代,只有那些考上了状元的人才有资格用这个盛水”“这个是官斗,比一般民用的斗口小”“这个叫帽盒,是古代官员用来放官帽的”……说起这屋子里的东西,要小虎如数家珍。这里的每一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符号。要小虎长大后也加入了父亲收藏的行列,不时随父亲走村串巷,收集各种老物件,价钱多则几万元,少则两三元,父子俩在收集过程中花掉了多年的积蓄,虽然也上过当受过骗,也有亲友不理解,但父子俩始终不改初衷,他们坚信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些老物件蕴含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很值得传承。

“宝贝”的传承很重要

前年,75岁的要宝箱临终前握着儿子的手嘱咐:“我这辈子没给你留下什么财富,但这一屋子的宝贝,是我的心血,你要保护好它们,把它们传下去,让后辈们都来看看咱们的历史,咱们的文化!”含泪送别了老父亲,要小虎默默接下了这个“传承与守护”的担子,对老物件情有独钟的他,也学着父亲走南闯北,陕西、河南、山东,大大小小的省份他都去过,奇木、怪石、神龛、明柱、耧、犁、耢、耙,汉代的、明代的、清朝的,只要一听说哪有稀奇的老物件,他就急急忙忙奔去购买,也曾经去过大大小小的荒山,甚至为了一块天然奇石,带着10来个朋友,三顾荒山,才一毫不损地带了回来。

淘来的东西越来越多,一间屋子已经放不下这些“宝贝”了,要小虎又紧挨着这间“博古斋”开辟了一间“藏屋”,在这里,新中国成立前的“宝箱”、上世纪70年代的收音机、老式的木轮马车、浇地的三杆辘轳,各个时期的物件一应俱全。“这就是咱的文化、咱的历史,很多东西年轻人已经不知道是什么了。”要小虎说,偶尔,他也会让附近的孩子们过来,给他们讲讲过去的民俗、古老的风物,看着孩子们充满好奇的眼神和大开眼界的神情,要小虎觉得自己和父亲的努力没有白费。“这些东西反映了我们冀南文化的特色,需要守护,也值得传承,不久的将来,我希望能建设一间民俗馆,为这些‘宝贝’找个家。”

房内,要小虎拿着一块布,不时擦着物件上落下的灰尘。屋外,夕阳的余晖,透过窗子,洒在了不大的房间内,一件件留下斑驳光影的老物件,“讲述”着一个个老故事,勾起悠远的记忆。

2017-12-15 2 2 燕赵都市报 c39629.html 1 南和农民父子 接力淘“宝贝”40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