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18版:桑榆晚景

我的六十年的日记生涯

张建军/文

我今年整整70岁了,写日记的历史竟有了60年。

写日记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那时,我还是小学生。记录最早的内容之一,是1958年我代表定县数十万少年儿童在全县各界群众万人大会上的讲话。养成天天写日记的习惯,则是在学雷锋活动中。当年风靡全国的《雷锋日记》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到今天,我的日记已有了数百万字,时间记录已超过了55年。我的目标很明确:生命不停,日记不止。

在进入70岁的时候,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的诗文集《柳荫集》。我的“自序”是这样写的:

《柳荫集》选自我的日记,为无心插柳之作。

从1958年开始写日记,断断续续,有了“习文”的记录。那时,还是个小学生。

到1962年,受《雷锋日记》的影响,写日记成了习惯。那时,已经是初中生。

如此坚持,一路写来,时间已然近甲子,文字有了数百万。这就是《柳荫集》的源。

《柳荫集》有诗有文,以诗为主,聊补短文。

喜欢诗文,要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算起。引我入门的中国作品主要是:革命烈士诗抄、毛泽东诗词、朗诵诗选(中国现代)、五四诗选、唐宋诗词选等。外国的诗歌对我影响较深的有:俄罗斯的诗歌,如普希金;苏联从十月革命到卫国战争时期的朗诵诗,如马雅可夫斯基;以及印度泰戈尔和部分欧美诗人的作品。我现在能够找到自己最早的诗歌是1962年写的《读“珍珠”》、1963年写的《雷锋》。后来的岁月,在文学方面又接触到了古今中外众多的诗人和散文大家。自己写了多少文字,没有完整的统计。图书报刊正式出版的有百万言,此类多为政论文章,数十万字的诗歌散文大多存于日记之中,有部分诗文见诸报刊和他人编纂的图书,自己结集尚属首次。

生命如诗,岁月如歌。

2017年,我步入70岁。总括70年时光,可谓写了一辈子文字,当了多半辈子编辑。从学生时编辑定县一中校刊,到主编省委的刊物《探索与求是》,前后超过了半个世纪,退休后,又参与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工程、号称“河北四库全书”的《燕赵文库》的编纂,编辑生涯走过了一甲子。“替他人作嫁衣”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命运。在回顾自己编辑过的数千万文字的经历时,我由衷喜欢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像是对自己的吟唱。

人说,70过后见夕阳。我道是,夕阳过后现朝阳。

几十年来,我做了无数的“嫁衣”,成就了无数的作者。

在步入70岁的时候,竟也有了给自己备一份“嫁妆”的念头,置有四样“礼物”:短歌、对唱、长吟、絮语。取名《柳荫集》含有为时代“留印”,为岁月“留音”,为后世“留荫”的意味,更期待从此开始新一轮“青春似火”的生命之旅。

这段话,概括了我的70年人生,也体现了日记在我生命历程中的不可或缺。

日记,记录了我的学习、工作、生活,记录了我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记录了我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它是我最贴心的亲人、朋友、伴侣,它始终与我心心相印,荣辱与共,不离不弃。它默默无语,但随时提醒我要珍视理想信仰,珍视亲情友情爱情,珍视时间生命。日记中,我记录了保尔·柯察金的一段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是我的座右铭。

小学、中学时的同学们说“从建军的日记中又看到了我们少年时代的学习和生活状态,许多当年的事情我们都记不得了,但张建军的日记还记着。我们只能算活了一辈子,张建军有日记相伴,他可是比我们多活了一辈子啊!”

感谢同学、亲朋们给予我的“一辈子坚持写日记”的荣誉,我将继续前进——永远与日记相伴而行。

2017-10-23 2 2 燕赵都市报 c28401.html 1 我的六十年的日记生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