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07版:燕赵新闻

黄骅退休老教师的冬枣情

刘世臣

本报驻沧州记者 代晴 通讯员 魏亚楠

“这辈子就是与‘冬枣’有缘吧!”72岁的退休教师刘世臣这样说。如今,黄骅冬枣以其酥脆香甜、细腻可口的特质畅销海内外,聚馆冬枣也成了黄骅枣业里的“红人”。在聚馆冬枣响当当的大名里,有着刘世臣的一份功劳。

推广开甲技术 帮助枣农实现连年丰收

在刘世臣的家乡——齐家务乡西聚馆村,家家户户的枣园里枣树枝繁叶茂枣儿飘香。

这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场开甲技术的革新,让冬枣的收成摆脱了“大小年”问题,实现连年丰收。在这场技术推广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正是刘世臣。

枣树进入盛花期,想要多结果,需要进行“开甲”。当时,村民们用锯在树皮上开一圈口,因为木质部被破坏,冬枣树死亡的情况很多。

1972年,县里派来农业林果技术员贾老师来指导技术,一心想着提高村里收入的刘世臣专心跟着技术员学习了开甲技术。因为悟性好,刘世臣很快便掌握了这门技术的要领。

后来,贾老师特意组织各生产队主管技术的人员来西聚馆观摩学习,刘世臣在自己家院里的枣树上给大家做示范,用菜刀在树干光滑的地方刮去粗皮,露出粉红色的皮层,在刮皮部位上部横切一圈,下部横切一圈,甲口宽度控制在5mm~7mm……刘世臣的活儿干得干净又利索,大家终于明白了原来“开甲”是这么回事。

开甲技术逐渐在各村推广开来,西聚馆和周围村的冬枣终于实现了连年丰收。

村里办采摘节 忙前忙后不要工钱

“我爷爷的爷爷时就有这棵树,两搂多粗,枝繁叶茂,树龄有六七百年以上,每年硕果累累,枣儿酥脆香甜可口。这就是现存的最古老的冬枣树了。别处有不服的,可以立擂比试比试。”2003年早春时节,工作人员考察第一届黄骅冬枣采摘节的举办地,刘世臣精彩的介绍至今让人印象深刻。

刘世臣在生产队待了十年,与冬枣打了十年交道。在多次与技术员的交流中,他学习了很多果树知识。对于村里的古树,他也门儿清。

最终,西聚馆成为第一届黄骅冬枣采摘节的举办地。“隆恩树”“华夏树”“将军树”……刘世臣高兴地和大家忙活着给198棵老冬枣树命名、挂牌,还负责制作采摘工具,前前后后十几天。

干活的时候往前冲,分钱的时候却不见了人影。村委会广播让村民们去领工钱的时候,刘世臣没有去。“不要了!就是给村里干点事!”刘世臣说。

第一届黄骅冬枣采摘节,聚馆游人如织,枣农忙得不可开交。“冬枣采摘节给村民们带来的收入从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刘世臣说,“冬枣树成了摇钱树。看着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我这心里甭提多舒坦了。”

助力聚馆 古贡枣园“国保”申报成功

除了技术,关于冬枣的事儿,刘世臣也都会留心。

“解放以前,冬枣在天津一带就已经小有名气,那时候交通不发达,一个村也只有两辆自行车,人们一般都是推着小推车,走上两天两夜,把枣送到天津去,供不应求。”村里老人们经常会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这些刘世臣都记在心里。

在阅读家谱时,刘世臣看到了冬枣名字的来历。因为冬枣核里没有枣仁,没有种子,冬枣的繁殖只能靠嫁接。“至于冬枣是如何来的,目前还无从得知。”刘世臣说。

平时看书、看报,看到与冬枣相关的事儿,刘世臣都会留存起来,用他自己的话说,习惯了。

2003-2006年,市里为聚馆古贡枣园申请“国保”,3000多字的申请材料便是出自刘世臣之手。写申请材料用了大概一周的时间,平时的见闻都成了他成稿的内容。最终,“国保”顺利获批。村里人高兴地去市里敲锣打鼓,表达内心的喜悦。

如今,时间已经过去十几年。珍奇的聚馆冬枣,被誉为贡枣。

而刘世臣依然默默地守着这方土地,守着这片珍贵的冬枣林。

名词解释:

枣树开甲又叫环状剥皮,即暂时切断树干韧皮部,使叶片制造的养分暂停下运,使其营养物质暂时集中在树上部,以满足开花、坐果的需要。待坐果后,甲口愈合,树上有机营养向下运输的通道接通。开甲是提高枣树坐果率的有效措施之一,对促花坐果效果十分明显。

2017-10-12 2 2 燕赵都市报 c26141.html 1 黄骅退休老教师的冬枣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