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12版:周末/风骨河北

劳动的艺术

■王树浩

微信群里热传着一段农村泥房的短视频,堪称经典劳动场景:雨季将临,半新不旧的起脊瓦房,需要上遍泥。房下四人,一人用带斗小铁车将和好的泥推来,扣在地上后,返回和泥地点。其余三人,一人弓腰用铁锨将泥装进略小于枕巾的泥兜。泥兜离地约半尺,四角各系半米左右的绳子。绳子两头对接,分别握在面对面的两人手中。两人同时发力抻直绳子,顺势将泥兜抛向房檐。绳子不撒手,兜里的泥稳稳地飞越过房檐,准确送进房檐边迎来的锨里。这张锨传给不远处另一张锨,该人再将泥送达目的地。那里,一人正忙着揭瓦,两人管着泥房。

这项流程不紧不慢、秩序井然,各环节动作娴熟、合作默契,房上房下没间断嘻嘻哈哈说笑。泥房系团结协作的累活,此情此景,流淌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般的艺术气息。最大亮点自然是那泥兜,两端绳子长度,经实践反复检验,应有严格规定。否则,兜里的泥上房不会那么轻松。

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这场景,倘若刻意鸡蛋里挑骨头,则是上细泥还行。因用泥量不太大,小泥兜便可解决大问题。据我所知,泥房最笨的办法是直接拔泥。房檐站一人,用长绳拴住泥兜,接头处以木棍穿好,三两泥兜交替使用,图个装泥便捷。不过危险系数较大,劳动久了拔泥人身心俱疲,一不留神会掉下房来,说不定摔个腿断胳膊折。常见方式是用活杠杆原理。紧靠房檐,在地面竖根粗壮木柱。柱子上部合适位置,横拴根细长挑杆。一端用绳套牢,另一端直接悬挂泥兜。绳子拽下来,泥兜上房去。房上当然有人接应,也算省时省力的“窍门”。

新房落成上大泥,寸许厚粗泥铺满房顶,如上方法便不实用。这就要靠房檐扎起木架子。稍矮房屋一层即可,高些的则搭两层架,架上均平铺旧门板。梯形错开的架子各站两人,持锨对面而立。架下地面也是两人,将掺杂麦秸的半熟泥用锨奋力送上门板。头层架上两人再将泥送上二层架。等二层架上的人,将泥送到房上两人攥紧四角的泥兜,那半熟泥经这番旅行,已滚瓜烂熟。房顶一般三拨人抬泥兜,把泥倒到抹房师傅附近。

如此,上大泥场景可谓壮观。地面除架旁两人暂且休整,还有五六人分别翻土、泼水、扔麦秸,各就各位、各负其责。最威武属抡三齿镐那位,穿着长筒靴子,伫立到半生不熟的泥堆里,来回重重踩一遍,挥舞三齿镐横竖和一遍。接下来,观望多时的两张锨再翻一遍。好在大泥均是头天用水喂好的,稍松软黏稠即可。一旦进入程序,架上架下铁锨齐刷刷闪动亮光,房顶抬泥小伙捉对走马灯般来去,泥房师傅手中抹子大幅度推拉。房上房下,十几号人个个满头大汗,浑身油光水滑。时而夹杂欢唱吆喝,长短不齐嘶吼声震屋宇,农家院落劳动氛围更浓了。

乡村三件大事:修房盖屋、死人、娶媳妇儿。泥房作为头等大事,非一两人力可承担。邻里互帮互助便必不或缺,深情厚谊多半劳动中建立的。以至于该场景上升到精神层面,累并快乐着。

时代的发展,村里青壮劳力外出打工的多了,进城买楼的多了,修房盖屋人家相对减少,泥房类火热场面便少见了。有幸目睹朋友圈真切的劳动画面,难免发些感慨。

2017-07-09 2 2 燕赵都市报 c6861.html 1 劳动的艺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