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15版:燕都文化

磁州辞

磁州水墨园一角

磁州窑的代表性装饰是白地黑绘

文/常聪慧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名人见闻式报道,全景展现第六届河北省旅发大会举办地邯郸传承红色基因、创新绿色发展、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的生动实践,从9月22日起,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北省作家协会、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文化名人邯郸笔记”主题活动,陆续推出名家名作,看文人笔下的邯郸文旅故事,感受历史与现代相交融的“新”邯郸。

他们这群人来到落脚点是个雨天。初秋的小雨尚不冰得冻人,只是丝丝绵绵总也淋漓不断,在雨里待得久了会透湿长袍,泥泞也让人狼狈。他们无暇清理,也无暇欣赏四周四季嬗变下的秋叶微黄,直到走出树林,望见远处那片红彤彤的窑火,他们因战乱不得已背井离乡而沉寂多日的眼睛,在瞬间迸发出绝处逢生的光彩。他们终于来到了,磁州。磁州,县廓呈“手镯”状。西依太行,北靠古赵,东接邺城,南临殷都,扼晋、冀、鲁、豫四省之要冲,雄踞河北之南陲,地势西高东低,山区、丘陵、平原三分秋色。这份地图口口相传,早在他们出发前就印在脑海中,他们之中有落魄的士子、弃官的清流、飘然江湖的隐逸者,他们中不乏功底深厚的善书法者、画家。这只组合奇怪的队伍跋山涉水来到磁州,不是为拜谒名震千古的蔺相如,也不是为探访寻幽屡建奇功、因貌美无双而戴面具上战场杀敌的北齐名将“兰陵王”高肃,说来惭愧,用在位者的话讲,他们是来“讨生活”的。在山河破碎天灾人祸离乱境遇中,来到磁州窑场讨一线生机,寻觅可安放一榻的栖身之地。他们不是第一批到来者,从春秋争霸、战国兼并、魏晋战乱、安史之乱、宋金之战、宋元之战、灭元战争及明清改朝换代,这样不断的来者竟然贯穿整个中国史。磁州,这个以“瓷”得名之地,注定因这些文人士子的不断汇入而相互成全,共同谱写出一幅独特旖旎的黑白长卷。

磁州,最早在隋开皇十年设置,因州西九十里有磁山产磁石,故名“磁州”。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间瓷窑体系,因中心窑场位于古磁州境内(今邯郸市磁县、峰峰矿区)而得名。磁州窑起先不是烧瓷,而是陶,发端于古磁州地域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磁山文化,北朝时期开始生产青瓷,隋唐出现三彩瓷,直到宋金元时期正式走向烧制白地黑花陶瓷的辉煌,金代用红、绿、黄等颜料在化妆白瓷釉上绘画后,经过二次入窑低温烧、烤,形成开创性的彩釉瓷。明清民国时期磁州窑继续发扬光大,与景德镇比肩,被称为北方“瓷都”。新中国成立后磁州窑再度复兴,位列我国八大瓷器区之一。数千年来这片土地上窑火不熄,创造了“一个世界性的陶瓷神话”。

磁州窑早期器具以日常实用性为前提,主要烧制盘、碗、钵等小件产品,在后来发展过程中,工匠和文人们的融合将她重心下移,使主体构成饱满、挺拔而又端庄大方的体态,出现了较大器物,如长颈瓶、筒形罐、深腹钵,以及闻名遐迩形态各异的磁州枕。明代戏剧家汤显祖《邯郸记》中写到被点化的卢生枕的正是磁州枕。磁州窑基本特征是使用化妆土,代表性装饰是白地黑绘,以刀具、毛笔、温度高低为工具和手段,黑白相间,使视觉对比产生强烈的美感。随着文人士子的加入,瓷器渐渐融进中国传统水墨画元素,绘画、书法与制瓷技术结合在一起,开创了新美学。花鸟鱼虫、人物故事、山山水水、诗词曲赋、民谚警句纷纷出现在瓷器之上。方寸之地,自成世界。制瓷人以瓷器为平台,彻底放飞自己。

现存磁州窑博物馆藏金代白地黑绘八方形诗文枕,书苏轼《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这首词为苏轼元祐二年(1088年)所作,《全宋词》中收录了这首词,题为“又有寄”。苏轼当时为翰林学士,作这首词寄给黄州友人。苏轼于神宗熙宁年间,曾因被御史弹劾作诗讪谤朝廷,贬谪黄州团练副安置。故友马正卿替他请得城东营防废地数十亩,苏轼开垦躬耕于此,并以“东坡”这一地名作了自己的别号。“为向东坡传语”意为苏轼请友人代为向“东坡”传语。词中“玉堂”为翰林院的美称,因唐代翰林院设在宫中,称为“玉堂”。这首词以地写人,体现了苏轼虽由黄州回朝,身在“玉堂”深处,心却对躬耕于“东坡”的恬静生活充满温馨怀念,及遥想故地,意欲归去的急迫心情。磁州窑博物馆藏金代长方形画枕,题写金初词坛盟主吴激所做《人月圆》词:“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画师借此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强烈思念,以及对因战乱流离失所者的深切同情。磁州窑博物馆藏元代长方形书画枕,题写陈草庵《叹世二十六首之三》之《山坡羊》:“风波实怕,唇舌休挂,鹤长鹤短,天生下。劝渔家,共樵家,从今莫说贤愚话,得道助多失道寡,愚,也在他,贤,也在他。”邯郸私人藏品元代长方形书画枕的底部印有钟形“王氏寿明 漳滨逸人制”戳记,题写《扇铭》:“铄石流金,天地为炉。汝与此时,伊周钜儒。北风其凉,雨雪载途。汝与此时,夷齐饿夫。吁!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铭文虽文辞简短,却引用了商周尹伊周公、伯夷叔齐及孔子与颜渊对话之“用行舍藏”三个典故。意在借以表明自己即是尹周那样的经世贤才、夷齐那般的义士隐者;同时以此表达自己坦然面对仕与隐、进与退的豁达胸怀和高远境界。磁州窑艺术馆藏元代诗词枕,书写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所作《浣溪沙》词:“湖上春风散客愁,芳洲烟景记曾游,人家浑似玉溪头。杨柳青旗酤酒市,桃花流水钓鱼舟。红尘鞍马几时休。”原词题为《浣溪沙·相州西南善应,洹水所从出,风物绝》,是作者游“古相州”西南善应镇时所作。首句“散客愁”,即点明了元初战乱给作者和百姓带来的痛苦和忧愁;末句既照应了首句“愁”之根源,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对元兵入侵统治的愤慨及希冀结束战乱,恢复平安生活的渴望。元好问一生坎坷,曾师从磁州人赵秉文。赵秉文,字周臣,晚年号闲闲老人,金代磁州滏阳县(今磁县)人。这是磁州历史上不得不说的一个人物。据《金史》(列传)载,赵秉文:“仕五朝,官六卿,自奉养如寒士,与人交往不立崖岸,从未以大名自居。”待人以诚,上敢直言进谏,下关心百姓疾苦,逢灾年,便拿出自己的俸禄救济难民。这是一个具有传统文人士大夫情怀和风骨的好官。而流传后世更有影响力的是他的文名。赵秉文精通文学、善写诗词,反对陈旧文风,提倡写文不拘一格。其散文长于辨析,诗歌清新豪放,律诗壮丽,五言诗则浓郁顿挫,草书遒劲有力,颇受金人和邻国西夏人的崇拜。世称诗、书、画,三坛盟主。在大量的瓷器上,不难发现里面寄托了制作者的情怀、“天机自然之妙”(明末清初书法家傅山语),祛官气、酸气、学院气,追求艺术之纯粹。

每一件瓷器都是一段闪闪发光的奇异故事。让人迷醉,让人陷落。这是土与火的艺术,是建立在瓷器上的艺术,是根植于地域与时代的艺术。这是,人的艺术。

美,是用来发现的。磁州窑的艺术之美吸引了当世专家学者和瓷器爱好者们的目光。1950年故宫博物院为确定一些藏品的窑口,开始对文献记载的一些内容进行调查,1951年,我国古陶瓷学者陈万里先生在漳河渡口等船时,偶然发现距磁县县城40公里处的观台窑遗址。1987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和河北省及邯郸地区文保机构联合对观台窑第三次进行大面积发掘,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出土器物演变和烧制工艺,釉彩、胎质、装饰技法变化等进行深入研究,确立了磁州窑发展序列。随着更多磁州窑专家们研究成果的出现和中外学者们的交流,为后世之人揭开一层层被岁月遮挡的历史。原谅笔者的无知,第一次解读磁州窑是在2013年,有幸聆听了磁州窑专家庞洪奇先生的讲座后,陡然对此生发出莫大兴趣,有了第一次后,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的讨教就不再那么拘谨,有时是电话问答,有时是当面请教,每次庞洪奇先生都耐心解疑侃侃而谈,仿佛说到磁州窑是在讲述寻常家事,信手拈来。为此我专门跑去参观过几趟省市县陈列馆,驻足在一件件精美的瓷器前,每一次都像第一次看到,忍不住惊诧,忍不住好奇,忍不住想了解她从成器到如今呈于阳光之下的前世今生。是谁将她从一捧土捏制成坯,是谁为她描绘彩衣,是谁将她温柔收藏,在无数个星光璀璨的夜晚轻轻擦拭落在身上的尘埃,白天继续沉迷地凝眸?

磁县的夜是寂静的。月光雍容而秀雅,淡淡倾泻在溢泉湖水波间、水墨园俊逸的廊柱上,诉说封藏了千年的光影流年。远眺之中的观台窑址与之遥遥呼应,她们一起回忆那些曾经鲜妍明媚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代代以瓷代笔的文人们在此安息,紧随其后又有一代代文人自远方奔赴而来,他们执著着自己的信仰,在黑白世界间,恣意挥洒自己的才华、理想,融情入瓷,以瓷寄情,在各种形器的坯模上歌之以书法,歌之以图画,视之为建立在瓷器上的艺术,赋予了她们超越时间的生命。时光消逝,山川改道,或者断流,唯有往昔岁月沉静地积淀在一件件精美瓷器上的文化脉络,依然,清晰,可辨。

这是静止的,也是流动的盛宴。

(常聪慧,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九届高研班学员。邯郸市作协副主席。)

2021-09-29 2 2 燕赵都市报 content_102894.html 1 磁州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