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05版:特别报道

寻亲者,在路上

今生只想活个明白!

DNA技术民警对血样进行检验比对。邯郸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供图

2020年5月18日,寻子32年的母亲李静芝终于和儿子团聚。 资料图片

燕都融媒体记者

刘丽普

50岁的常丽(化名)话语平和,不疾不徐,只是聊起自己的身世时却不知从哪里开始谈起。多年萦绕在她心头的问题一直未弄明白:我是谁?我是哪里人?父母还在吗?亲人们还好吗……几十年来,为了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她像民警侦破案件,通过蛛丝马迹的线索,一点点地找寻、一点点地拼接零碎的信息,逐步还原另一个“自己”。

从2005年到现在,常丽多次抱着美好的愿望南下江南,寻找“我是谁”的答案,结果都无功而返。在此过程中,她结识了很多有同样经历的姐妹。她们感同身受,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抱团行走在不知何处是尽头的寻亲长路上……

零碎信息拼接出的身世

身份证上显示,常丽出生于1971年7月,1972年春节过后的正月十五被养父从江苏抱养,来到河北邯郸的一个农村。此后,一直生活在这里。常丽说,养父一生未婚,收养她时已经40多岁。成长的岁月里,她虽然得到了养父所有的关爱,但家里只有他们两个人,家境也不好,小时候的她还是感觉孤单,不够幸福。

常丽说,懂事时起就知道自己是抱养的孩子,四五岁在村子里玩耍时,后面总有长辈们小声议论:“你看,这是XX家抱养的小妮儿,长得挺好,已经这么大了”。常丽说,他们声音很小,以为小孩子听不到,或不在意,其实自己能听得很清楚,听了也会伤心。

由于不断听到同样的话语,再加上自己家里的境况的确与周围小伙伴们不一样,幼小的常丽慢慢接受了“抱养”这个事实,但“从那时候起我就有个愿望,长大了一定要找到亲生父母!如果我知道从哪儿来的,我会挨家挨户地去打问,直到找到他们。”

养父在世时,常丽从来没有正面询问过自己的身世,也不敢主动谈论这个话题。1994年养父病重和去世前夕,她特别想问问自己到底是从哪里抱来的,还有没有那边的什么信息,“但最后还是没能说出口”,常丽说,养父去世那年70多岁,她才23岁,还没怎么对养父尽孝,不忍心让老人伤心,便错过了最后的询问机会。“不过,那时候即便是知道了,家里经济条件也不允许,也不能立刻成行。”

养父去世后,没有了对老人的担心和愧疚,常丽便开始四处打听自己的身世。先是问她的几个姑姑,姑姑们都说不知道。“只要听说附近村子里谁家的孩子是抱养的,我就会去家里问问,是否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常丽说,十多年间,断断续续问过很多人,并没有得到有用的信息。

后来,邻居奶奶给她描述了自己被抱回来时的场景,虽然不知道具体来自哪里,但常丽知道了自己是养父从南方抱回来的。当天与常丽一起被抱回来的,还有另外一个女孩。“正月十五那天,正在包饺子时,你爹到家了,他很高兴,隔着不高的墙头,让我看看抱回来的小女孩。孩子妈妈买一顶红色帽子和一套黄色衣服,帽子上带着尾巴,尾巴上绣着花,都是新的,据说是你妈妈在汽车站买的。你妈妈还给你买了路上吃的炼乳之类的东西,回家时瓶子里还剩下一大截。”

常丽从邻居奶奶的转述中得知,家里当时有父母,还有奶奶,亲生母亲当时很年轻,也就二十七八岁,母亲送走她的时候,还哭着追了很远……这也是常丽听到关于自己身世的最详细最有现场感的描述。

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常丽从一老乡处得到信息,“这家人本计划与养父一起南下抱养小孩的,但他家的介绍信没有办理好,没能同行。这家的阿姨说,我和她家孩子都是从溧阳抱回来的。”常丽说,还有一位老人告诉她,她的老家可能是溧阳东南十华里的一个村子。

接下来,在民警办案般的顺藤摸瓜、层层推进的找寻中,常丽找到了一位最有可能知道具体信息的人,遗憾的是,她并没有得想要的结果。“有几个抱养孩子的信息都是从她那里拿到的,但那位老太太到死都没有告诉我们具体地址。”常丽说,她多次带着烧鸡去看望这位老人,但“老人大概是出于保守啥秘密的道德底线吧,愣是没有说出来”。

真实而又遥远的“团圆”

但不管怎样,常丽终于知道了自己来自江苏溧阳,这让她在一片迷茫中看到了大致的方向。2005年春天,带着一颗激动的心,在丈夫和孩子的陪伴下,常丽踏上了前往江苏溧阳的寻亲之路。

由于缺乏精准信息,常丽这次寻亲并没有特别的目标和规划。他们先后去了溧阳市民政局和几个派出所,但没有查询到进一步的信息,只好失望地回到了邯郸。

20多天后的五一前后,常丽接到了来自溧阳的电话,说有疑似她家人的信息。于是,常丽第二次南下寻亲,但结果依然是没有结果。

2006年,常丽第三次去溧阳寻亲。“这次,我买了溧阳地图,租了一辆自行车,找了个小旅馆住下,打算骑自行车到溧阳东南那一带去找找。”常丽说,在走访的过程中,她认识了当地一对老夫妻,他们的孩子也被领养到邯郸了。这种特殊的“地缘关系”,让这对老夫妻对她十分亲切,建议她住家里,不要无目的地寻找了,留下资料,他们帮着打听。后来,这对老夫妻还在当地的电视台上帮常丽发布过寻亲信息。

三次南下寻亲的经历,让常丽感觉找到亲人太难了,没有具体目标,就等于大海捞针。但常丽不甘心就这样放弃,她加入了相关的寻亲群,随时关注着这方面的信息;2019年3月,也曾参与血样采集,并将血样存入苏州大学基因库,期待着与家人DNA比对成功的那一天。

与常丽一样,邯郸的彩英(化名)也是从小就知道自己是抱养的孩子。不同的是,生活在一个相对富足的家庭环境,而且有哥哥姐姐,小时候阳光快乐,长大成年后各方面也很顺畅。“唯一想做的就是弄个明白,我到底从哪儿来的?”彩英说,虽然年过半百,总感觉自己活得不明白。

出生于1971年的彩英,从2016年开始加入了多个寻亲的群组,也进行过血样采集保存在苏州大学基因库 。其间,她曾先后四次去江苏江阴、溧阳等地寻亲,有一次正值身体不适,是架着双拐、在大家的帮助下前往的。

“养母对我与亲生孩子无差别,我也不忍心让家人担心。养母去世后,2016年才开始打听自己身世,最后还是养父不经意地提到我是从溧阳来的。”彩英说,得知来自溧阳后,一位寻亲的姐妹帮她在当地民政部门找到了被领养时的档案资料。档案资料显示,1972年6月,养母通过三级证明信领养了一名叫“杏芝”的女孩,并办理了户口迁出手续。

常丽和彩英知道了来自江苏溧阳,但寻亲同样是大海捞针。一次次希望与失落交替中,进退失矩。失落之极想放弃的时候,又安慰自己权且当“再出去旅游一次”;嘴上说要退群,可心里又唯恐错过寻亲群里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刘平的妻子吴香婷先后七次陪丈夫去江苏寻亲,第七次从江苏返回时,夫妻俩都绝望了。“我们当时流着眼泪说,苏州,再见了!以后再也不来了!”说起寻亲往事,吴香婷禁不住哽咽起来。可喜的,他们夫妻很快就有了第八次苏州之行,这次是寻亲成功——认亲。

与常丽和彩英相比,1976年出生的张书红就显得幸运一些,今年公安部部署和深入推进“团圆”后,张书红就在邯郸当地公安部门采集了血样,后经过DNA比对,很快就找到了远在江苏溧阳的父母。“平安常州”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张书红7月3日与家人相见的过程,全家50多人举着牌子、抱着鲜花迎接失散44年亲人的场景,让所有人为之动容。张书红也感觉自己做了一场梦,日思夜想的“团圆”真的实现了。

张书红认亲当日,常丽和彩英也在现场,她俩感动、激动之余,更多的是羡慕。“只有我们自己找,希望渺茫,如果送养孩子的父母们也参与血样采集,我们找到家人的几率就会大很多。”彩英感慨道。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会长李勇国也表达过类似观点:寻亲成功需要双方的共同意愿——这些年来的成功率只有5%-6%左右,找到的是少数,找不到的是多数。

今年1月,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以侦破拐卖儿童积案、查找失踪被拐儿童为主要内容的“团圆”行动。5月,公安部对深入推进“团圆”行动进行再动员再部署,争取让更多的家庭团圆。

张书红和刘平的就是这次“团圆”行动的受益者。邯郸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法化大队长徐海波介绍,开展“团圆行动”以来,邯郸市公安局找回历年失踪被拐人员67人,其中,跨越时间最长的就是刘平的,61年后才找到亲生父母及家人。

公安部最新数据显示,自“团圆”行动开展以来,已找回历年失踪被拐儿童4302名,侦破拐卖儿童积案206起,其中失踪被拐超过20年的有1205名,超过50年的95名,超过60年的有22名。

今年6月,常丽、彩英及一起寻亲的20多人,都在邯郸公安部门进行了血样采集,他们也期待着在这次“团圆”行动中,实现团圆梦。(下转6版)

2021-09-28 寻亲者,在路上 2 2 燕赵都市报 content_102706.html 1 今生只想活个明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