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05版:扶贫警察的故事

扶贫扶志,“志”力无穷

燕都融媒体评论员 陈方

四十亩滩村已经在孙国亮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名扶贫警察的事迹被人们一再讲述,是因为人们被他身上释放的力量所感染。

精准扶贫进入到冲刺阶段,意味着需要过“深水区”、啃“硬骨头”。要确保贫困人口顺利脱贫,不是依靠哪一种招式,哪一种力量就能“药到病除”,也不是光靠公共政策和资源投入就能够成功。孙国亮只是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的一名普通警察,但他驻村扶贫成效显著,靠的到底是什么?情感的投入是最坚持的力量。

带着感情去扶贫从来不是抽象的。为了更好地与当地村民交流,孙国亮要学习当地方言;提到四十亩滩村时,孙国亮总是说成“我们村”;他在村委会的临时住处,很自然地说成“我家”。如果没有对父老乡亲的情感投入,他又怎么可能在驻村工作结束后,因为村民的挽留而“二度扶贫”呢?

不夸张地讲,这种情感投入就是一种“志”!扶贫中扶志,这种“志”未必是看得见的资源,未必是看得见的项目,但很多时候,“志”的力量确实是无穷的。

说白了,扶贫工作也是群众工作,要关心群众、帮助群众,更要引导群众、感召群众。扶贫人首先要真正俯身投入到扶贫工作中,才能够影响群众、感染群众。扶贫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社会政策,不是简单的福利政策。扶贫路上,只有贫困地区和贫困户有了内生动力并有造血功能后,扶贫才真正算得上成功。要知道,改变一个地方的面貌,首先要改变这个地方的人,改变这个地方的人的精气神儿。人的精神面貌改变了,事情就好办了。

在扶贫中扶志,孙国亮显然做到了。在孙国亮的带领下,四十亩滩村村民有了精气神儿,该村的蔬菜种植、柴鸡养殖、光伏发电齐头并进,2016年人均增收674元,2017年人均增收1373元,2018年人均增收1800元。村民年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2600元上升到8000多元,四十亩滩村从贫困村中出列,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不仅如此,孙国亮的妻子、同事,还有他的学生,都一起参与到这项扶贫工作中来。他的学生说,做义务工帮老师扶贫是向老师表达敬意的最好方式。这一切,其实都是“志”的感召。

扶贫扶出精气神儿,孙国亮的扶贫故事只是万千扶贫人中的一个缩影。那些脚沾泥土,在扶贫路上扶志、扶知、扶智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值得我们致敬。

2019-11-15 2 2 燕赵都市报 content_15191.html 1 扶贫扶志,“志”力无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