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02版:大美河北/盘点

从“掏粪工” 到“大国工匠”

李德:让环卫工作“少些味道、多些尊严”

李德(左)在向工人演示技能操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掏粪工”时传祥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记忆。进入新时代,“掏粪工”再度涌现杰出代表。37年来,他秉持着让环卫工作“少些味道,多些尊严”的初心,先后进行106项技术革新,9项获得国家专利,4项填补国内特种设备领域空白。2018年5月,他从1000多名全国技术能手中脱颖而出,被正式列入“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专家,成为全国第一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环卫工人。

他,就是沧州市运河区环境卫生管理站站长、党支部书记李德。

干部子弟做了“掏粪工”

1962年,李德出生于沧州市一个干部家庭,但是,干部子弟的“身份”并未给李德的就业带来帮助。1982年,参加工作不到3年的他,被“下放”到了清洁队。

那时的李德甚至成了当地教育孩子的反面典型。“家长对孩子们说:‘看到了吗?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跟他一样扫大街。’”面对路人的非议,李德心理几乎要崩溃了。

在被“下放”后的半年时间,李德没回过一次家。纸里包不住火,这件事终究被他父亲发现了,父亲与他促膝长谈了一小时,最终给李德两个选择:“一是,帮助他调离清洁队;二是,战胜自己,凭本事堂堂正正地走出去。”

始终相信“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的”,李德选择了后者。为了堂堂正正地走出去,李德特意向领导申请安排晚上上班。他白天补习,晚上工作,用一年时间补习高中课程。这时工作上传来好消息,岗位变动,李德被领导派去装卸垃圾。

李德回忆说,那个时候每天到车队的第一件事就是擦车,把车里里外外擦得“跟牛舔得似的”。

当时环卫车辆构造简单,大多还需要人力劳动,李德下定决心,要用知识改变现状。为此,他用节省下的钱,大量购买汽车维修书籍,看书自学不断摸索。一年后,李德成了单位里的汽修高手,车有毛病,不用拆,一听,就知道毛病出在哪儿了……

工作的变动并未停止。2004年,领导找李德谈话,李德说,“除了‘掏粪工’,环卫工作我几乎都干遍了,不会让我去掏大粪吧?”那一年的3月12日,沧州环卫部门公厕管理站成立,李德被任命为公厕管理站站长,从此他真成了一名“掏粪工”。

让环卫“少些味道,多些尊严”

两辆吸污车、三辆掏粪车、几个工人、3000元钱,成为当时沧州公厕管理站的全部家当。

那时,公厕问题是沧州市的“老大难”。当时厕所陈旧,又多建于低洼地带,清扫不及时,厕所里的粪便到处都是,居民上厕所都要垫着砖头。

当时吸污车过大,无法进入小巷工作。清扫厕所要靠工人一担一担地挑出,一天下来需要80趟才能干完。这份工作又脏又累挣钱又少,常常被人讥笑“顶风臭八里地”。

看着辛苦工作的工人,李德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开始琢磨把大车换小车,靠技术创新来解放双手。他找了辆废旧三轮车,自己设计画图。花费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最终发明了“小型粪便机械化作业车”——工人只需按动操作阀门就能自动完成从清淘到倾倒,身上不会沾染脏污;他研制改装的“自动压缩式固液分离吸污车”,经过几十次技术升级,吸污效率从原先20分钟抽不满一车提高到5分钟抽满一车;他发明的“多功能高压冲洗车”,既能疏通管道,又能洒水、冲洗。

这些年,李德所负责的技术革新已达109项,获得国家专利9项;小型吸污车、小型粪便机械化作业车、吸污车绞盘、压缩式固液分离吸污车,填补了国内特种设备及特种车辆四项空白;他成功改造了20多辆环卫车,直接为国家节约改装资金上千万元;他逐步让沧州市环卫系统的粪便清掏机械化作业由18%提高到98%。

李德说,他就是要通过技术创新,让环卫工作“少些味道、多些尊严”。

塑造新时代环卫工人新形象

2018年5月,李德36年的辛苦付出终于得到国家认可,他从全国1000多名技术能手中脱颖而出,与其他69名全国顶级技术能手一起,参加了中组部在上海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举办的“大国工匠”研修班,而后正式被国家列入“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专家,成为全国首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环卫工人。

“时传祥精神就是不怕脏、不怕累,‘舍得一人脏,换来万户净’。做新时代的时传祥,不但要继承‘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还得要‘懂技术、会创新’。”李德说,“之所以要注册专利,不仅是因为9项专利代表着环卫工作中需要攻克的9个难题,还因为要通过专利为环卫工人这个群体‘正名’。新时代环卫工人不仅不怕脏、不怕累,还懂技术、会创新。”

如今,李德利用闲暇时间为沧州师范学院、沧州职业技术学院义务授课指导,并与沧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了“河北省技能大师工作站”,引导更多的人重视工匠精神和技术创新。

(人民网)

2019-10-27 李德:让环卫工作“少些味道、多些尊严” 2 2 燕赵都市报 content_12592.html 1 从“掏粪工” 到“大国工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