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14版:青园/人文燕赵

张金奎与延安杂技团

自1987年创办的两年一届的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已成为国际三大杂技赛场之一,称为“东方赛场”(另两个杂技赛场均在西方,分别是法国巴黎“明日与未来”世界马戏节、摩纳哥蒙特卡洛世界马戏节),在中外产生了广泛影响。第17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将于今年10月25日在石家庄开幕,又将为观众带来多场杂技盛宴。“东方赛场”之所以冠名“中国吴桥”,乃因河北吴桥县是中外闻名的“杂技之乡”,自古至今从这方热土上走出众多杂技名家,张金奎便是其中之一。

张金奎(1906~1987),河北吴桥县人,杂技艺术家。1937年入伍,1940年到延安后任马列学院炊事员,后任延安杂技团教练、陕西省杂技团副团长兼教练,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顾问、常务理事,陕西省杂技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出生于杂技世家

张金奎出生于吴桥县一个杂技世家,从小跟爷爷学杂技,七八岁开始串乡卖艺。他会打跟头、拿大顶、舞中幡、变魔术,12岁随舅父去苏联演艺,在苏联参加马戏团演出3年。后来又去日本、朝鲜、越南、中国台湾等地演出,回乡后在河北撂地演出,饱尝了人间生活的艰辛困苦。

“七七”事变后,张金奎经人介绍参军。他进入革命队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剪掉了那条伴随了他20多年的大辫子(留大辫子是为了表演杂技节目《吊辫子》,表演时用辫子把演员吊起来。这是一个摧残演员身体的节目,新中国成立后已禁演)。他下决心,再也不搞杂技这种卖命的玩意儿了。

赴延安后任杂技团教练

参军后,张金奎多次随部队参战。在陈庄战役中他负了伤,1940年底伤愈后随部队去了革命圣地延安。

到延安后,张金奎被分配到马列学院当炊事员。在延安这个革命大家庭里,张金奎切身感到自上至下团结友爱、互相关心,生活虽然艰苦,但幸福温暖。他心情好了,在食堂做饭之余就又练起了杂技。“炊事班里有个会演杂技的炊事员”,消息传开,人们都感到很新奇,不断有人前来看他表演杂技小节目。

1941年春节,党中央在杨家岭举办文艺晚会,张金奎代表炊事班参加演出。由于道具的限制,他只表演了几个魔术和杂耍节目,相当专业,非常精彩。毛主席等中央领导观看了张金奎的演出,并接见了他。毛主席握着他的手说:“你演得很好,给你找几个学生,让他们跟你学艺,你负责教他们。一不能打骂,二不能保守,这是革命工作。我们坐机关写文章是革命,你演杂技也是革命。”

张金奎激动地说:“毛主席,我记住了。”

毛主席又对马列学院的负责同志说:“他的工作费体力,要营养好,每月给他补助20斤白面,3斤肉,大灶随便吃。”

不久,张金奎从马列学院调到青年俱乐部。从那时起,张金奎按照毛主席的指示,选了几名小战士和具有艺术才华的年轻人,开始教杂技。起初只练小节目,后来竟能演《大变活人》《舞中幡》等大型节目。1941年4月20日,在吴玉章、张闻天、萧劲光、冯文彬等的支持下,延安业余杂技团成立,张金奎被选为团委会成员。5月4日举行了首场演出,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到现场观看。1942年2月20日,该团与青年文化工作团合并,正式命名为延安杂技团,张金奎为教练。5月4日,延安杂技团举行了首场公演,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演出,赞扬这是“边区艺术”。

延安杂技团在张金奎的严格教练下,创编了许多新节目,该团遂由业余团队转为专业杂技团体。自1943年起,延安杂技团在陕甘宁边区各地巡回演出,深受边区军民喜爱和欢迎。

延安杂技团声名远扬

当年,延安的文艺工作很活跃,尤其是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对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门类的创作或演出,影响更为深远。但是,在此之前并没有杂技。延安杂技团诞生后,作为中国一个古老的艺术品种——杂技,当年在延安不仅活跃起来,而且声名远扬。

说到延安杂技团,至今人们必然会想到吴桥人张金奎,他是这个团的演员,又是这个团的教练。在延安,上至党中央毛主席、朱老总,下迄战士、放牛娃,没有不认识他的。

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中国杂技史上,延安杂技团是很值得大书一笔的。它的诞生,是中国杂技史上一个重要事件。在延安杂技团,杂技不再是艺人卖命糊口的手段,也不再是供封建统治阶级享受取乐儿的一种玩意儿,而成为人民的艺术,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一支特殊生力军。

在艰苦的条件下,延安杂技团克服重重困难,在张金奎亲自教练下,因陋就简排出了杂技、魔术节目近40个,杂技节目主要有《刀门子》《地圈》《钻三圈》《板凳面》《顶水碗》《雨伞滚球》《大武术》《小武术》《千斤担》《舞流星》等,魔术节目主要有《百宝箱》《军帽变鸡蛋》《空手飞烟》《六块板》《稻草变鱼》《罗圈献彩》等,尤以张金奎亲自上台表演的《舞中幡》《张公背张婆》《三仙归洞》等最受欢迎。

出任陕西省 杂技团副团长兼教练

在解放战争中,由于业绩突出,张金奎在1948年12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说,这是自己新的政治生命的开始。1949年西安解放后他来到西安,1951年供职于西北马戏团。

1957年2月16日,在延安杂技团的基础上,成立了陕西省杂技团,张金奎出任副团长兼教练,编演杂技节目,搞得红红火火。以后他又担任过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顾问、常务理事,陕西省杂技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直到晚年,张金奎仍对杂技痴迷不已,绝活儿从不离身。1981年10月,75岁的他到北京参加中国杂技艺术家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还为代表们表演了《三仙归洞》。《三仙归洞》是传统的魔术节目,道具是两个碗,3个海绵圆球。表演时,一会儿3个球变到一个空碗中,一会儿又变到另一个空碗中,变化莫测,相当神奇。这个节目代有传人,至今仍有演出。

读者来信

9月9日《燕赵都市报》14版刊登的《三苏之祖苏味道寻踪》(以下简称《寻踪》)一文,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苏味道的生平,但有几处与笔者掌握的史料不符。

关于苏丘苏味道墓真伪,《寻踪》中说“还乡改葬其父”,《苏氏族谱》“苏味道小传”确有“葬公(苏味道)于眉之西南杨梅山”记述,但这与栾城苏丘苏味道墓并不矛盾。隋唐时期,人们十分重视归葬祖茔,特别是朝廷官员。如果卒于异乡,先暂厝,或安葬,若干年后再归葬故里。如杜甫、褚遂良。假若杨梅山苏味道墓存在,先权葬于眉山,后迁葬(或少量尸骨或衣冠)于祖籍栾城,也是顺理成章的。明万历二年、清康熙《栾城县志》都载有“唐苏鸾台味道墓在城西北十八里苏丘村”。

关于侵毁耕地还是墓田,《寻踪》中说,“(苏味道)回栾城给他父亲改葬,建了奢华墓葬……他借机大量征集民力、侵占民田,结果遭到监察御史的弹劾,被罢了相……”但《旧唐书·苏味道传》载:“长安中,请还乡改葬其父。优制令州县供其葬事。味道因此侵毁乡人墓田,役使过度,为宪司所劾……”北宋史学家吴缜在《新唐书纠谬》中重提此事:“遂侵毁乡人墓田,萧至忠劾之……”两处引文都使用了“墓田”,而没有用“民田”。墓田在唐代属于族田,应当说民田包括墓田,所以应延用“墓田”为妥。

读者:张振山

本版投稿邮箱:hyning59@163.com

2019-10-21 2 2 燕赵都市报 content_11575.html 1 张金奎与延安杂技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