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02版:时评

“垃圾分类”得学分, 这种文明引导又酷又有成效

然玉

在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园里有一个特殊的排行榜,根据学生每天垃圾分类的情况进行积分排名。据介绍,正确投放0.5公斤垃圾可兑换10积分,100积分就相当于1元钱,可以去学校的相关商店换购物品。此外,学校还出台规定,划出6学分作为学生的“素质教育学分”,将每个学生垃圾分类完成情况纳入考核。(6月24日《中国青年报》)

按照规则,要正确投放5公斤垃圾,才可以兑换1元钱。按理来说,如此额度的“经济激励”微乎其微,很难调动起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但现实是,该校许多学生如今都热衷于扔垃圾、赚积分、爬榜单。“垃圾分类”于他们而言,已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的调整,更像是一场游戏、一种信仰。这类似于朋友圈里的各种签到打卡,似乎不如此便落伍了——可以说,这是极其成功的心理暗示和文化塑造,也足可成为全社会推进垃圾分类的参考。

作为一个“小样本”的微观试验,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一系列举措,无疑是成功的。众所周知,大学阶段,个体的环保认知、生活习惯等还远没有成熟定型,在这一时期对其加以适当的理念灌输、行为引导,很大概率会影响一生。在还是一名大学生的时候,在成为“社会人”之前,就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这几乎就是终生受益、造福社会的事情。其实,倘若考虑“投入——收益”比,在大学校园普及垃圾分类,可以说是效率极高、极其合算的。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最核心的其实有两部分,其一就是“垃圾分类积分排名”,其二则是“将垃圾分类纳入学分考核”。这其中,最大的成本就是“智能投放站”的那套硬件系统。除此以外,所谓“积分排名”“学分考核”的鼓励机制,完全就是零成本。这种超低成本推进“垃圾分类”的模式,在社会语境内,在社区、小区等场景下,基本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阶段就是宣传“垃圾分类”的黄金时期,这一波操作堪称事半功倍。

年轻人更认可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更向往先进文明的生活方式,趁早趁“小”引导其适应“垃圾分类”,大有文章可做。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应该成为其他大学的参照。甚至,其在实施过程中的某些思路,还可以为全社会提供启示。比如说,保持耐心、讲究节奏,校方及时将学生“弄不懂”的四分类调整为二分类垃圾箱,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会“垃圾分类”。再比如,提供足够的前端支持,“学校专门给每个宿舍发了两种颜色的塑料袋,让学生在宿舍就完成分类。”这些细节上的经验,对于全社会“垃圾分类”事业,都是适用的。

反方观点

为创新鼓掌,也要思考功利化的短板

斯涵涵

垃圾分类纳入学分考核,有利于培养人人动手、环保人人有责的社会意识,积蓄环保力量,其良好初衷和积极意义值得掌声鼓励。

但也要看到,很多大学生热衷“爬榜”,其中有着为了攒学分或如期毕业的缘故,这就让环保积分多了一些非主动、强制性的成分。而垃圾分类是一项周期长、难度大的工作,每个学生是否熟知如何进行分类,是否作好心理准备,积极主动地投身这项繁复工作,环保学分的“量化”标准是否严谨,等等,都将影响垃圾分类纳入学分考核的深度与持久性。

平心而论,学校将垃圾分类纳入学分考核将环保行为具体量化,的确一段时期内可以激励和引导学生“汇涓成流”,但积分可换购学校商店物品,还可能影响学分,则显得过于“货币化”、功利化,因为缺乏内在动力,也可能收效甚微甚至事倍功半、难以持续。

总而言之,垃圾分类是一项知易行难的长期工程,不能止步于简单、物化的较低层次的激励,而必须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方法和不竭动力。既要看到垃圾分类纳入学分考核的良好初衷与初步成效,也要看到其中的短板与问题。提高环保意识,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升级“软硬件”配套措施,激励民众积极参与,循序渐进,这是我们在给予环保积分热烈掌声之余,不可或缺的深层思考。

2019-06-25 2 2 燕赵都市报 c139504.html 1 “垃圾分类”得学分, 这种文明引导又酷又有成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