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04版:家国70年时代记忆⑤

“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

徐光耀老先生接受本报采访。张克峰/摄

1948年时的徐光耀。

1958年完成的《小兵张嘎》使徐光耀在文学领域声誉日隆,几乎成了其文学成就的标签。 徐光耀家人供图

燕都融媒体记者 侯艳宁 张思思

记者手记:

永怀赤子之心

抗战时期,华北地区是敌后抗战的主战场,诞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红色文学享誉全国,华北特别是保定作家群星光熠熠。

血与火的历史呈现抗战的艰苦卓绝,其文学作品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芒。与徐光耀老先生面对面重温历史,切身感受到经历炮火洗礼后的岁月静好,是铿锵咏叹调之后的深邃悠远。

94岁的徐老人生经历实在丰富,他一直强调自己是刻板的人,很羡慕张嘎身上的“嘎”气。实际上,如果内心深处不住着张嘎,又怎能在笔下塑造得如此经典?徐老对自己的评价太过严苛,或是他太小的时候就投身时代与革命的洪流中,把小男孩的顽皮与“嘎”气都收了起来?

2015年,徐老的日记出版成书,时为文坛一件大事。日记中有他成长过程中的固执、狭隘等,这些弱点,徐老毫不隐瞒,全部暴露。而这些,正是很多功成名就的人极力掩饰的。

这就是徐老的赤子之心,这就是徐老的磊落赤诚。

正是有着一颗赤子之心,徐老在少年时“坚决不当亡国奴”,参军,打仗,写文章,枪与笔在他的手中是武器,也是号角;正是有了这磊落赤诚,徐老在新的时代出版自己的日记,讲述自己的成长,也袒露自己的弱点,为文学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作为作家,这也许是徐老“嘎”气的一部分吧。

永怀赤子之心,永远磊落赤诚,于任何时代,于任何人,都是十分珍贵的。

在河北文学传统里,红色文学是现实主义创作的一座高峰。从《新儿女英雄传》拉开了英雄群像的序幕,到《战斗在滹沱河上》《野火春风斗古城》《小兵张嘎》等优秀文学作品先后出版,一部部经典文学作品给我们留下深刻的记忆,并衍生出一批优秀的影视作品。其中,《小兵张嘎》影响深远,作者徐光耀被亲切地称为“小兵张嘎之父”。

岁月如歌。如今,徐光耀老先生已经94岁高龄,虽然平静的面容早已没了炮火洗礼的沉重,但对家国的无限热爱和融入骨血的抗战情结,让老先生的岁月静好比别人多了份时代的隽永。

铭记:没有大国哪有小家

徐光耀出生于1925年,13岁参加八路军,抗日烽火中当过勤务兵、特派员、锄奸干事和报道参谋。

13岁,人生即将拉开青春的美好序幕。可1938年的中国,侵华日军大举增兵华北,13岁的徐光耀目睹了侵略者的残暴。

回忆八十一年前参加八路军的往事,徐光耀的记忆依然清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我们老家离卢沟桥不到二百里,听得见战场上的炮声。日本人从村里经过,烧杀抢掠。八路军用生命保护老百姓,我立志‘坚决不当亡国奴’,尽管打仗很艰苦、很危险,但我依旧坚持当八路军。没有国哪还有咱的家?!”

对于和平年代的孩子来说,产生不了如徐光耀彼时的深切愿望。徐老直言,“现在的年轻人不能忘了历史,不应该躺在优裕的环境下不思进取。当今世界环境很复杂,还存在着强权势力,国家只有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我们才能拥有长久的幸福生活。”

心路:“嘎子”是他理想中的男孩

徐光耀是在抗日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抗战题材作品占了绝大部分。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把我的抗日作品剔除的话,我就没有作品了。”

1950年,徐光耀把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平原烈火》呈现于文坛,引起一阵激赞之声,而1958年完成的《小兵张嘎》使徐光耀在文学领域声誉日隆,几乎成了徐光耀文学成就的标签。

在徐光耀的家中,一进门就能看到著名版画家袁庆禄的作品《小兵张嘎和玉英在白洋淀上》,两个纯真少年坐在白洋淀的渔船上,脸上映着落日的余晖,透着勃勃生机。

徐老说,活泼机灵、勇敢机智的张嘎深入人心,很多读者都以为他便是“嘎子”的原型人物。实际上,他的性格与嘎子恰恰相反,比较刻板、老实。

“我喜欢的性格就是嘎子的性格。‘嘎子’并不是我本人,而是我理想中男孩子的形象。我希望中国的男孩都机灵、聪慧。”徐老说。

《小兵张嘎》创作成功,是作家深入生活的最生动实例。徐光耀参加革命后,亲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战斗一百多次,给他提供了创作的源泉。这些创作素材的保留,则源于徐老有写日记的好习惯。

徐老透露,这个习惯始于1940年,从15岁开始,他走到哪里,就把日记本随身带到哪里。他记下了抗战英雄们用青春和鲜血创造的英雄事迹,也记下了战斗生活中随时跳出来的人物、事件和场面,一写就坚持了七十多个年头。这些日记,既是一部个人的生命史,也是一份时代的投影,一份现当代历史的个人记忆。

深情:为雄安巨变欢天喜地

张嘎和白洋淀是徐光耀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地标性场景。如今,他笔下的这片土地成了雄安新区的一部分。徐老笑称自己是雄安新区人,“家乡的每一点变化都让我欢天喜地,雄安新区的前景是光明而美好的。”

徐老说,“雄县这片土地很了不起。我们都以为刺杀秦王的荆轲是易县人,‘风萧萧兮易水寒’,其实那时候‘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地方就在我老家这块儿。荆轲慷慨悲歌、重义轻死的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小兵张嘎秉承了荆轲及众多英雄人物的精神内核,有着一脉相承的人格魅力。”

徐老还多次提到孙犁。

众所周知,孙犁的《荷花淀》1945年发表之后,在文学界影响深远,白洋淀的秀丽风光和雄安之地的人文精神,造就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隽永豪放的荷花淀流派。一大批作家在写作实践中努力探索“荷花淀派”的写作技巧,徐光耀也是其中的一位。

徐老曾说,孙犁也写战争,写血与火,“但是他写得美,残酷中充满着人性之美,因此他的作品能够流传。”徐老谦虚地表示,自己的作品中“美没学来,但学得了一个‘真’字。我敢说,我的作品是真心之作”。

存着这份真心,徐光耀才在铁凝崭露头角之际,把她的文学之路向前推得更远,并鼓励她向孙犁学习。从孙犁到徐光耀再到铁凝,可以清晰地看出河北作家在精神上的一脉相承。

最后,徐老还殷切地希望,当代青年作家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提高思想觉悟。“今天,作家的写作条件好很多,要努力出更多的精品,出更多的高峰。”

2019-06-04 2 2 燕赵都市报 c136851.html 1 “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