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04版:时代记忆

“太行新愚公”李保国

李保国教授和他生前用过的物品。

2012年,李保国教授在“绿岭”给乡亲们讲解核桃嫁接技术。

燕都融媒体记者 李连成/文 通讯员 师春祥/图

记者手记

李保国精神

不朽!

李保国的爱人郭素萍是“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李保国教授逝世后,她率领团队继续李保国的未竟事业,继续扎根太行山区。

5月11日,记者如约见到郭素萍老师时,她刚从邢台山村匆匆赶回保定,都没来得及“换件好看的衣服”。

“他生前总跟我说:人生来就是要干事的。这么好的时代,不干事,活着还有啥价值?”郭素萍老师说,“他脾气倔,不愿享清福,哪里穷苦他往哪里钻。”

李保国的价值追求就在田间地头,就在贫困山区。遇到荣誉和奖励,他总往别人身上推,总说“事儿是大家干的,功也该是大家的。”

在郭素萍老师的微信中,保存着一条“网祭追思‘太行新愚公’”的H5页面,“保国逝世三年了,但纪念他的电子蜡烛持续被点燃,数量一直在增长。这说明大伙儿心里还在想着他……”

三十五年夙兴夜寐,在太行山区跋涉奔波,每年二百多天扎根山乡,李保国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让太行荒山变成绿岭,带领十万乡亲脱贫致富,走上绿色发展的幸福路,展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时代担当。

李保国精神不朽!

邢台市临城县凤凰岭上,一株株枝叶茂密的核桃树汇聚成绿色的海洋,沿着起伏的丘陵,绵延向看不见的远方。但在二十年前,这里还是乱石遍布的荒山野岗。

1999年,李保国教授受当地科技局邀请来到凤凰岭,提出“聚土集水”的荒山治理模式,在千百年的荒山秃岭上种满了核桃树,全县1.2万户农民靠薄皮核桃脱贫致富。而这只是李保国这位“太行新愚公”三十五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带领十万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山区增收28.5亿元的一个缩影。

他说不是来山里享清福的

心声

临城县凤凰岭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岭”)的种植基地内,在缓坡上建设了一座李保国科技馆。科技馆门前,五米高的李保国雕像巍巍矗立,守望着遍布山林的核桃树。

“总觉得保国教授就是到外地出个差,很快就回来,还会带着我们规划以后的发展蓝图。”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高胜福说。

李保国和这片土地结缘始于1999年。

“那时,临城县涌动着开发荒山的热潮。我和别人合伙承包了临城县城北凤凰岭上的3000亩荒岗地,请来李保国教授做技术指导。”高胜福回忆,经过实地勘察和测土实验,李保国教授建议大家种植核桃树,还提出了“聚土集水”的荒山治理模式。

李保国纪念馆的一个展柜中,摆放着李保国的遗物:草帽、手套、水壶、果枝剪刀和锯子……一双他生前穿过的鞋已经磨平底纹,其中一只鞋跟也磨偏了。

“他的衣着根本不像个教授。”高胜福说,有一次临城县电视台来采访,到核桃林转了半天没找到人。后来,一打听才知道,那个衣着破旧、肤色黝黑、正在剪果枝的人就是李保国。

在“绿岭”东侧的山腰上,有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简陋平房,是李保国工作时住的房子。

“保国教授非常喜欢这间屋子,在他看来,能遮风挡雨就很好了,而且这还是后来条件改善后修建的。最开始,保国教授就和乡亲们一起住在窝棚里。”高胜福回忆,当年山上条件差,没水没电,也做不了饭,李保国就和乡亲们一起啃馒头、吃咸菜、住窝棚。乡亲们心里过意不去,想给李保国买两个菜改善伙食,却被李保国叫住了。李保国教授说,创业本就艰苦,自己又不是来享福的。

李保国的爱人郭素萍也是当时共同开发建设“绿岭”的团队成员之一。她告诉记者,李保国生于农家,从小就不怕吃苦,而且跟农民、跟土地有感情。面对艰苦的环境和恶劣的生活条件,李保国从没抱怨过,还经常鼓励大家:“铆劲儿干吧!咱亲手把荒山变成绿岭,那是多好的事儿啊!”

如今,“绿岭”依托万亩核桃基地,建成了中国核桃小镇景区,实现了“绿岭”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回想起同李保国教授一起奋斗的一幕幕,高胜福眼睛湿润了,“没有李保国,就没有‘绿岭’。”

传承

他的学生扎根山区继续奋斗

“绿岭”技术总监陈利英是李保国教授的学生。记者来访时,她正在核桃林里给病树查病情。她脚蹬一双胶底鞋,脸颊黝黑,头发被山风吹得有些凌乱。

“就喜欢扎进果林里工作,干了十几年也不觉得枯燥,越干越有意思。”陈利英说,“当年上课时,经常听李保国老师讲各山区基地的情况,老师对林业的热爱感染了我。我当年选择来‘绿岭’,也是听李老师说这里需要技术人员。”

“做事严谨,注重实践,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这是李保国教授留给陈利英的深刻印象,而李保国的做事风格与精神,也在他的学生身上得以传承。作为“绿岭”的技术总监,陈利英每天都要在核桃林里走上一万六七千步,仔细观察照顾着每一株核桃树。“这些核桃树就像自个儿的孩子。我有时候回趟家,心里却挂念着它们,总想着赶紧回来。”

在“绿岭”从事技术工作的马华冰也是李保国的学生。她说,“李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经常带着我们到山区基地实习。老师说,‘只有这样,掌握的技术才更扎实。’”

“李老师虽然走了,但是还有我们在这里扎根。他教给我们的知识,他的精神,我们会用行动传承下去。”马华冰坚定地说。

荣光

带领十万乡亲脱贫致富

时值孟夏,“绿岭”核桃种植基地丰产园的核桃树果实满枝。绿影婆娑中,凤凰岭西赵村53岁的农民高京玉正在打理果树。

高京玉是最早跟着“绿岭”开山拓荒的农民之一。如今,他和别人一起承包了“绿岭”800亩地的核桃种植,每人年均纯收入达十多万元。李保国在世时,每年高京玉都会见到他很多次。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这是高京玉眼中的李保国。

“李教授每年都来很多次,手把手地教我们技术。每次看到他,穿得‘土里土气’的,和我们老百姓一样,一点架子都没有。”髙京玉说,李保国教授曾说自己的愿望就是“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确实如此,李保国教授每次来到这里,“我们吃什么,他就吃什么,困了席地而睡。我们也不把他当教授,在一起时,他也会和我们开个玩笑,人真是特别好。”

高京玉至今还记得,二十年前,凤凰岭还没有开发,附近村庄都很穷。因为土地贫瘠不适合种庄稼,壮劳力大多数外出打工养家糊口。“现在靠种植核桃,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翻盖了新房,买了轿车。很少有人出去打工了。”

惊闻李保国教授去世,高京玉说,他蹲在核桃树下半晌没说话。“我们能脱贫,真的是托了李教授的福。我有两个儿子,都上了大学,按以前那条件,供不起啊!”

高京玉对李保国的感情,是太行山十万乡亲共同的感情。

从1999年来到临城县凤凰岭,到2016年突然离世,十七年间,李保国走遍凤凰岭的沟沟坎坎,带领着当地乡亲们把千百年的荒山秃岭变成薄皮核桃种植基地,年产值超过20亿元,1.2万户农民由此脱贫致富。

还有“太行明珠”邢台县前南峪,“富岗”苹果产地内丘县岗底村,种植红树莓的易县富岗乡……如今,太行的山绿了、人富了、村美了,李保国教授却走了,他三十五年扎根太行山区,带领十万乡亲脱贫致富的每一个细节,记在他留下的十几本工作日志中,也记在太行山区乡亲们的心中。

2019-05-28 2 2 燕赵都市报 c135566.html 1 “太行新愚公”李保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