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02版:时评

“装腔指南”——过年何必非要衣锦还乡

□郝雪梅

打开这几天的朋友圈,屡屡可见各种“过年回家装腔指南”、“春节自救指南”、“过年同学聚会指南”、“过年家宴自保指南”等。这些指南锦囊里,均是一些“成功人士速成大法”,贴心地分为聊天、聚餐等若干系列,全方位提供指导:比如聊天时,特定名词尽量用英文表述,言必提brunch、用“10k”代替“1万”、partner代替同事……(1月21日《济南日报》)

这一类锦囊妙计在朋友圈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叫“回家指南”。这些“回家指南”传授的主要是让“回家的人”很有面子的办法。

如何与同学聚会,聚会的时候穿什么样的衣服,说什么样的话;如何与邻居交谈,遇到邻居的时候说什么样的语言显得有身份;如何与亲戚相聚,请亲戚吃饭的时候,点什么样的菜品既有面子,还不多花钱。这就是“回家指南”里的“宝典”。说白了,“回家指南”就是教大家如何装腔作势的,把本来的自己用虚假的外衣包裹起来,让大家看到“最美的自己”。然而,这样的伪装如果走入极端,就会变了味。

每年一到过春节,就会有一批“不愿意回家的人”。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没有混出样子,不好意思面对江东父老。我还看到过一个极端的例子,某地一位外出创业者,在外地十多年了,至今都没有回家过年,他发誓说“不混出样子绝不回家”。这样极端的例子虽然少,却能说明一个问题:对于很多外地就业的人来说,特别希望自己“衣锦还乡”。如此心理没有错,但问题是,不能教条地理解成功与失败。

固然,当上经理,当上老板,成为富人,成为名人,是成功的表现形式之一。但是,没有成为经理,没有成为老板,没有成为富人,没有成为名人,也未必就是不成功的。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够成为“人中龙凤”?普普通通幸福地生活着,何尝不是成功的一种方式?再说了,即便真失败了,只要自己真诚地付出、真正努力了,也不是丢人的事情。

“回家指南”背后是错误的成功失败伦理,也是一些人错误的“锦衣不夜行”的心理导致的社会问题。作为父母儿女,作为邻居亲戚,要多些包容,善待每一个“还乡人”,让他们感受到家乡温暖,别让亲情、乡情在庸俗的眼光和口舌中变了味道。与此同时,我们自己也要正确理解成功的意义,少些装腔作势的“虚假锦衣”,把最真实的自己展现给大家。

“装腔指南”流行很可笑——没有锦衣就不回家过年了?回家过年,就别活在虚假的面子里了。

2019-01-22 2 2 燕赵都市报 c119328.html 1 “装腔指南”——过年何必非要衣锦还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