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05版:巨变

从露天看电影 到剧场里赏顶级演出

王岚制图

本报记者 杨佳薇

文化生活,最能印证一个时代的轨迹。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文化生活仅仅是小范围的小品、相声、演唱会,现如今,层出不穷的文化生活让民众精神需求得到满足。40年,从单一到多元的文化形式,从封闭到开放的文化心态,从粗放式发展到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文化是衡量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从中触摸到的正是40年生活的巨变。

从封闭到开放,文化形式层出不穷

“锦旗飘,战鼓擂,三声炮响,天波府转来了精忠报国杨家儿郎……”9月28日,精彩的《穆桂英挂帅》拉开了2018年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的帷幕,来自北京、天津、河南、山东等全国14个省(区、市)的23个剧种31台剧目参加展演,将在20多天的时间里奉献56场精彩演出。

“这在以前可不敢想。”专程赶到现场的孙凤不由地感叹如今文化活动的丰富。年近60岁的文艺迷孙凤用“单调”“贫乏”来形容上世纪70年代的文化生活,抱着话匣子听评书是最常见的娱乐方式。后来,进了工厂,单位才会偶尔组织小型的歌咏比赛、广播操比赛等。

“露天电影在当时可是稀罕之物,更别提各种演出了。”孙凤说,她当时最盼望的就是放映露天电影。“当时很多村里没有通上电,在村里看电影要来回步行十来里。”因此,单位只要一通知放映时间,她就早早搬个小板凳去占座位,等着享受一场视听盛宴。

改革开放后,电影多了,但戏剧品种还是少。“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戏剧、舞剧、话剧、曲艺等文艺形式丰富起来,剧场也多了。”孙凤回忆。

剧场多了,各种顶级演出随之而来。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开放、富足。

今年8月11日,70后的卢艳在石家庄大剧院欣赏了世界著名音乐剧《猫》。“原来只能去北京才能看到的世界顶级演出,如今在石家庄也能欣赏到,门票卖得异常火爆。”她说,“现在老百姓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普通市民也能走进高雅艺术殿堂看演出,对我来说,这就是幸福感!”

莎士比亚爱情喜剧《终成眷属》、梅花奖得主齐爱云领衔主演的秦腔《焚香记》、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的大型民族舞剧《孔子》、苏菲·珊曼妮2018巡回演唱会……仅今年3月至6月,石家庄大剧院就上演了28个国内外知名演出剧目,涵盖全球各地音乐剧、舞剧、儿童剧、话剧、戏曲、演唱会、室内音乐会等7大品类。这些具有世界水准的经典剧目,深受青年群体的喜爱,满足了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

据《石家庄市文化志》记载,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剧团多在春秋两季送戏下乡,平时在城市或县城演出。每年的省、市级演出一般也就一两场,人们盼演出就像盼过年一样。而2017年,石家庄市民已经实现了在家门口看演出,一大批高品质演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1997年 “建设小康社会”提出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包括人民生活目标、经济发展目标、政治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和综合国力强盛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社会发展阶段。

从“高冷”到亲民,文化场馆更有温度

文化生活的繁荣不仅体现在内容的不断丰富上,从文化场馆的发展中也能感受到人们在文化生活领域的获得感在不断增强。

在孙凤的记忆里,改革开放初期,两根高杆、一方白布,加上一台放映机,一场露天电影会让人们兴奋许久。后来,电影院、剧场多了起来。如今,石家庄历史上建设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石家庄大剧院正式启用,被市丝弦剧团称为家的丝弦剧院投入使用……这些文化设施的启用让石家庄市的演出市场空前繁荣和活跃。

除了看电影、看剧,逛各种展馆也是人们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改革开放初期,图书馆一般只有一个阅览室和一个借阅室,十分简单。即使这样,也往往人满为患,因为人们并没有更多的选择。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初,石家庄市有各级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6个,功能大都比较单一。

1987年10月1日,改建后的河北省博物馆(现河北博物院)正式开馆。61岁的张庆是河北博物院的常客,他说,当时,《河北古代简史》《河北革命史》《满城汉墓复原陈列》《馆藏书画、文物珍品》4个陈列和《祖国在我心中》展览同时开放。

“在(石家庄市)中山路上,省博一直是数一数二的建筑了,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博物馆可不这么容易。”那个年代,省博物馆收费10元,让张庆记忆犹新的是,有一年儿童节,省博物馆对儿童实行免票政策。这天一大早,不少家长陪着孩子来到省博物馆,家长坐在门口的台阶上等孩子出来。

孙凤说,上世纪90年代,买一张演出票要好几十元,工薪阶层可不能常看。“那时没有文化惠民卡,现在可不一样了。演出票价能打五折甚至更低,一些高端演出也看得起了。以前是想看没得看,如今想看什么任你选,看剧还能‘过节’,话剧节、戏剧节,让你一次看个够。这次国庆期间的梆子剧目展演就很过瘾。”

看演出有优惠,逛展馆更实惠。2008年,全国开始逐步推行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2011年,美术馆、图书馆和文化馆也相继免费开放。“高冷”的文化场馆开始变“暖”了,人们逛文化场馆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了。

从零到一百万,增长的不仅是观展人数

2017年11月15日,河北博物院迎来了当年度的第100万位观众。这个数字令人振奋,是河北博物院近64年历史中的第一次。

10岁的李佳童很喜欢河北博物院的“小小美术家快乐临壁画”活动:“有专门的老师教我们画画,还讲壁画的历史,很有意思。”90后的网络达人李芬也时常能在博物院找到视频素材,“‘文博讲坛’很有意思,有个‘我在故宫修文物’系列,王津师傅来讲的那次人特多,好多人是站着听完的,我是站着录完的。”

在河北博物院院长罗向军看来,从零到一百万,增长的不仅是观展人数,而是一种文化心态。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文化生活已经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周末看场演出,中秋节去听音乐会,读书节参加文化沙龙……随着市民的文化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不断升级,各公共文化场馆更多在文化服务上下功夫,用各种特色展览或参与式项目,推崇生动呈现,避免说教,让文化场馆不再“高冷”。“近年来,河北博物院就一直致力于打造有温度、有品质的博物馆,努力做到让观众常看常新。”罗向军说。

40年,城市化进程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文化上的“新生事物”已成为百姓生活中的日常,文化也从“专家”走向“大家”,走向普通大众。据石家庄市文广新局统计,截至2017年底,石家庄市有艺术表演场馆(剧院、剧场)13个、市属艺术院团7个、县级艺术院团6个、文化馆23个、公共图书馆2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07个、街道办事处文化中心57个。泡吧、看大片、看演出、逛文化场馆、听音乐会已经变成人们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消遣方式。从清晨的舞剑、打拳,到傍晚的唱小曲儿、跳广场舞,多种文化娱乐方式的组成更让民众乐在其中。

如今,只要有时间,张庆总会带着孙女去区里的图书馆看书,去文化馆看演出,或者去电影院看最新的动画电影。“以前是家里没有电视看,现在是家里有电视却没有人看,因为外面的文化生活太丰富了。”

2018-10-12 2 2 燕赵都市报 c100694.html 1 从露天看电影 到剧场里赏顶级演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