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02版:时评

填报志愿别犯了“大数据依赖症”

□郭元鹏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有自己喜欢的未来,不是“自己的意愿”,上了大学也未必能有幸福未来。

每到高考季,家长和考生都需要过两道坎,一是考试,二是志愿填报。考分需要考生自己争取,而志愿填报则或多或少带入了家长的意见。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往年不同的是,很多家长在高考前乃至高一就着手孩子的志愿填报准备工作,有不少人选择在网上购买称带有志愿填报大数据的高考志愿卡。(6月6日《北京青年报》)

这些在网络上销售的高考志愿卡是否靠谱呢?记者调查发现,志愿卡的价格相差极大,便宜的只要十几元,贵的则达到一万多元。此外,这些机构都声称与相关部门合作拿取内部数据。

因为有了“从内部拿取数据”的承诺,高考志愿卡的销售也就十分火热。这也难怪,孩子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员,谁不想让孩子成功报考一家理想学校?谁不想让孩子的成绩换来最精彩的未来?

问题是,所谓的高考志愿卡究竟有着怎样效果?商家宣称,高考志愿卡,是借助大数据优势进行分析,只要在填报志愿时将考生的分数输入其中,就能给你提供一个最理想的报考方案,报什么样的学校把握最大,报什么样的专业效果最好,既不浪费自己的分数,还能找到好的学校和职业方向,家长自然乐意花钱。

可是,这些商业性质的高考志愿卡,真的能够从有关部门拿到所谓数据吗?按照有关规定,无论是高校的招录数据,还是考生的成绩数据,都严格保管,也就是说,如果有关部门没有参与其中,没有违法行为,“内部拿数据”的可能性就极小。即使真的获取了这些数据也是违法的。如果“从内部获取数据”的说法只是营销幌子,等待家长的只是被骗。

退一万步说,“从内部获取数据”是真实的,那么依靠大数据指导高考志愿有没有意义呢?大数据指导出的学校,指导出的专业,是不是孩子喜欢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有自己喜欢的未来,比如说孩子的理想是“当科学家”,而大数据指导出的是“当主持人”。这样的专业选择,还有一点“志愿”的意思吗?不是“自己的意愿”,上了大学也未必能有幸福未来。

想起“当了副局长辞职的警官”,“当了副县长辞职的官员”,他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无奈:这不是我的职业理想,只是当初被父母强迫报考的专业。这说明,让孩子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对于未来很重要。因为喜欢才会热爱,因为热爱才会出彩。

“高考志愿大数据”,莫让“数据”骗了“内心”。填报高考志愿,“心里有数”比“数据分析”靠谱。

2018-06-07 2 2 燕赵都市报 c72963.html 1 填报志愿别犯了“大数据依赖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