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10版:有事找都市报

邢台一处清代古戏楼破败不堪

已被列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村民希望好好地修缮保护

古戏楼顶部坍塌。

本报驻邢台记者 张会武 文/图

14日上午,邢台市桥西区南大郭乡李马村中心,与周边繁忙的商业景象相比,一处“蓬头垢面”的古戏楼显得突兀而孤单。这座伴随经济、文化跨区域交融而产生的清代古戏楼,这座曾承载当地老人儿时戏曲记忆的载体,正在风雨飘摇中变得糟朽不堪。

古戏楼变得破败不堪

邢台市泉北大街西延至南水北调大桥,过桥就是该市桥西区南大郭乡李马村。村中心有条硬化的路面,两边都是正在营业的商铺。这个村庄不缺有着百年历史的石头房,但伴随经济的发展,砖混结构的建筑逐渐有替代之势。

行至繁华处,在村庄中心的位置,有一处古戏楼。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这座戏楼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戏楼的对面是一座小庙。过去,这座戏楼周围很繁华,每到过节和庙会时,这里非常热闹,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村里人娱乐活动的场所了。

但经过岁月侵蚀,这座古戏楼早已变得破败不堪。

戏楼柱子上写着“垃圾点”

根据有关记载,这座清代的古戏楼坐南朝北,为五架梁歇山顶式,灰布瓦顶,进深6.5米,面阔4.5米,台基高1.1米。条石基础,山墙为条石垒砌,分前台、后台两部分,平面呈“凸”字形,中间以木质桶扇隔开。前台有四根明柱,为圆形石柱,高2.2米,上端为木柱。由于年久失修,现屋脊无存,前檐、椽飞大部糟朽,勾头滴水无存。

记者眼中的这座古戏楼,更像是一位被社会抛弃的危房。台基下倾倒着村民的生活垃圾,圆柱上写着“垃圾点”的字样。戏楼前台堆放着大量的干枯枝杈。穿过布满垃圾的前台,进得后台。但后台的梁椽大部分已坍塌,灰尘弥漫。

折射着曾经的繁华

虽历经岁月侵蚀,但从戏楼高耸的斗拱上看,仿佛正向人们诉说着它当年曾经的辉煌时刻。

在戏楼后台的西墙壁上,依稀可见重修戏楼碑记:窃查本村戏楼创自康熙年间,迄今三百年来风雨摧残、阳光侵蚀。虽未坍塌,而砖瓦木料已不堪入目矣……重修日1950年二月。

据悉,此戏楼或为官造戏楼。依照现在破败的场景推断,应该从1950年重修至今没有再修缮过。

邢台民间文保人士“五方元音”告诉记者,邢台的古戏楼残留或有许多,可是这样歇山顶式形制的古戏楼还是第一次看到,“因为古建筑的规制是有定数的,不是什么人喜欢搞什么样的建筑就搞什么样的建筑的,是有等级限制的。”在其看来,在这个不太大的小村庄里怎么就可以有如此“规制”的建筑呢?这个建筑的历史是什么?是什么人在这里开始修建的呢?或许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个解读。

希望把古戏楼好好地修缮

据业内人士介绍,戏曲是一种舞台艺术,随着戏曲的流播与兴盛,中国古代从城镇到乡村,从平原到山区,大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几乎都设有或大或小、或繁或简的戏曲表演场所——戏楼。

这些数以万计的古戏楼见证过中国戏曲昔日的繁荣,也目睹过当年古人最活生生的民俗生态。一座座戏楼如同一座座博物馆,记录着中国戏曲数百年来的兴衰沉浮,是往日辉煌演剧活动的凝固华章。

在邢台文保工作者看来,当地戏楼共计14座,其中桥西区2座、邢台县8座、内丘县1座、临城县1座、沙河市2座。从建筑形制上分,属于歇山顶式的只有李马村戏楼一座。这些戏楼一般用砖木材料建成,坐落在高1米左右的石台基上,主要由前台和后台两部分组成,饰以楹联、匾额等,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活动和风土民情的重要实物资料。

记者从邢台文保部门了解到,这些戏楼大部分年久失修,且有的被改建为牲口棚、仓库,有的堆放着大量木柴、麦秸等易燃物,严重威胁着戏楼的安全。同时,由于戏楼大部分位于较偏远的村落,而各县区文保所的人员、经费严重短缺,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和保护。

据查,2014年8月,邢台市经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后,曾将该处戏楼列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依据相关规定,各文物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保护工作。

李马村近60岁的村主任告诉记者,自己儿时的戏曲记忆与这座戏楼紧紧绑在一起,只是后来又在他处兴建了一处戏楼,这座戏楼就逐渐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我们也想保护它,把它好好地修缮。”

2018-05-15 已被列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村民希望好好地修缮保护 2 2 燕赵都市报 c68504.html 1 邢台一处清代古戏楼破败不堪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