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05版:燕赵新闻

“红白理事会”实施“精准管理”

小村庄焕发出了新活力

村里提供的餐具

村里的“功德榜”

本报驻沧州记者 李家伟 文/图

2013年4月28日黄骅市在常郭镇李子札村召开了崇德尚俭移风易俗现场会,实地考察总结李子札村在移风易俗、厚养薄葬的经验做法。本报也对李子札村所采取的做法进行了重点报道。几年过去了,日前,记者重返李子札进行采访,发现经过“美丽乡村”建设之后,村上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而村上“红白理事会”的作用更突出了,通过多年的坚守与积累,村上的红白事管理更加“精准”。

最少的一场白事花了3500元

李子札村有500余户,1700多人。村主任张志清说,从2012年开始,新的村两委班子在面临村上诸多事务时,选择了将红白理事会建设作为重要的一个抓手。通过强有力的红白理事会制度,可以作为突破口在全村弘扬崇德尚俭、厚养薄葬的风气,继而在全村树起正气,有效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为此,李子札村制定了红白理事会制度,并最终成为强有力的村规民约。原先,村里只有白事理事会,后来又增加了红事理事会,“两套人马”分别管理白事、红事。

在有了专人负责之后,李子札村的红白理事会制度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张志清说,村上有村礼堂,礼堂“后身”是厨房,还有办白事固定的扎灵棚的场地,这就解决了村民办红白事的场地问题。在红白事的具体“花销”上都有“明文规定”。

现在,红白事大操大办已经在李子札村看不到了。张志清说,办白事最少的一户只花了3500元,最多的也没超过8000元。

扎根乡土的“精准管理”

李子札推行红白理事会制度之所以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有两点经验值得关注。

一是一定要出于“公心”。张志清说,最难改的就是人们的传统思维和习惯,在农村,红白事都是大事。所以说,推行红白理事会制度,实施各项改革措施,一定要出于“公心”,为村上整体利益和长远考虑。一定要提前谋划,尽可能多做调研,将方案制订得细些细些再细些,不是针对哪个村民个人,而是针对村上的现象,形成制度以后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那就成了村上有制约力的制度。

二是还要尽可能考虑到红白事改革与民间传统的“平衡”,在尊重乡情民意的基础上实施改革。比如,李子札办白事也有灵棚,但同时也规定了不穿重孝、不收供礼、不许商业演出、不用纸扎用品,这就在最大限度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非常重要的进步。

正是基于此,李子札村的红白理事会才真正做到既符合了乡情民意,又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它的“精准管理”令人印象深刻。

小村新风不断涌现

“这是我们村的‘功德榜’,上面这些人,都是我们‘李子札村的骄傲’!”站在宣传栏前,李子札村党支部书记刘书德一脸的骄傲。

短短几年时间里,李子札村接连涌现出许多令人心生敬意的“身边好人”。

刘建奎的老家在沧州渤海新区南大港,1993年结婚后,他住进了李子札村的岳母家。岳母因脑供血不足,每年都得住院,平时药也不断。岳母住院期间,刘建奎一下班就往医院跑。他把孝敬老人永远摆在首位,20多年来,坚持每天为岳母洗脚,是出了名的孝顺女婿。他就是我们身边的“中国好人”。

经过“美丽乡村”改造,村上一个大臭水坑改造成“水上公园”,可这个公园通往村主要公路的通道,在临近公路时被房子给挡住了。房子在一处老宅基上,而且南房又是厂房,直接关系到人家的生产、生活。这家兄弟五人,老大李春民是张志清从小的玩伴儿。他通知张志清说,家里的老人发话了,他们兄弟五人也都商量了,决定拆掉自己家的一间正房、一间厂房,让出通道!而且是无偿的!《燕赵都市报》当时报道了这个当代《新六尺巷》的故事。后来这个故事还上了央视……2015年,李子札被评上了全国文明村。

风清气正, 农业合作社绘就美好蓝图

精神文明建设让李子札村焕发出全新的精神面貌,整个村庄风清气正,而村上的“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也走上了发展正轨。

张志清说,这个合作社是2016年4月正式成立的,村民以确权的土地亩数入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种植蔬菜、水果、杂粮,其中秋葵、大萝卜已经成为特色品种。张志清说,按照规划,合作社要建立千亩果园、千亩蔬菜园、2000亩的高标准农田。合作社已经成功研发出了秋葵油、秋葵酱菜、萝卜酱菜等深加工产品。

张志清说,村上正在建学校,而在他的规划里,村上还要争取建起一座“托老院”:你上班前把没人照顾的老人送过来,这里管吃管住,一帮老人凑一块儿也不孤单。下班了你可以接走,也可以让老人住在这里……

2018-04-02 “红白理事会”实施“精准管理” 2 2 燕赵都市报 c60692.html 1 小村庄焕发出了新活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