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19版:书评

归根到底,一个人还是无法真正逃避一件事的

文/夜帝

被诺贝尔文学提名多达21次,却终其一生都未能获奖的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在成为职业作家前,曾从事过新闻、编辑、评论、间谍等工作。据说1950年是他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此后很多年直到他离开人世,评委会始终未将诺奖颁给他。

格林一生虽未获奖,却被一众诺贝尔奖获得者马尔克斯、福克纳、V.S.奈保尔、J.M.库切、威廉·戈尔丁、马里奥·略萨视为精神偶像和导师。格林的写作生涯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在漫长的67年写作生涯里,他创作了超过25部小说、4部游记、6部剧作、3部自传,以及数部短篇小说集。而根据自身经历创作的《命运的内核》是格林最被看好的,获得无数奖项,同时也是格林自己最喜欢的一部作品。

《命运的内核》创作于1948年,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像《尤利西斯》《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20世纪最有价值和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格林通过对斯考比这一悲剧人物的描写,穷尽了一个人在命运中会经历的一切考验:爱情、婚姻、家庭、事业、责任、怜悯、信仰。

斯考比在从海难中生还、只一息尚存的小女孩的病床前,领悟到:“归根到底,一个人还是无法真正逃避一件事的。只要是人,就必须历尽生活的辛酸,如果你某一天因为走运,另一天又由于怯懦,某件事被你逃开,或迟或早你还会遇上第三次的。”

多年前斯考比的女儿去世时,他由于在非洲任职而未能在场。每次想到躲过了女儿去世的场景时,他就会感谢命运的仁慈。但现在,他还是亲身经历了一回。这种逃避后的再次经历,甚至要比他经历女儿去世时更加残酷。当他听到面前的小女孩呼喊“爸爸”时,他说:“我来了,亲爱的。别说话,我就在这儿。”他用手帕折成一只小兔子,让兔子的影子落在她的枕头上,说:“这是你的小兔,让它跟你一起睡觉吧。”

一个人生而为人,需要经历多少件令人绝望的事,才会渴望逃避命运?但命运就像一个巨大的迷宫,有时你自以为逃避掉了,最后你匆匆忙忙跑到下一个地点时,才发现自己一头撞上了命运。

《命运的内核》讲述的正是人类共通的悲剧,小说一开始就向读者说明斯考比是怎样一个形象——对现实物欲很少的人,身为当地警察署副专员的他,却面临一个尴尬的事实:现任专员即将退休,但包括斯考比在内的所有人都知道他不能接任,因为他“在树敌方面有惊人的本领”。

当不当专员,斯考比并不在意,但对他的妻子来说却是一个灾难。因为害怕他人的闲言碎语,妻子提出前往南非度假。但斯考比又面临一个难题:筹不出船票钱。尽管斯考比与妻子早已过着名存实亡的夫妻生活,但他还是不得不做出错误的决定:他向当地的奸商尤塞夫借了200英镑。斯考比单方面地只想把这当作纯粹的个人借贷,却还是不可避免地一次次被尤塞夫利用。

“爱同相互了解是有关系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知道没有谁能够了解另外一个人。爱本是一种想了解别人的愿望,只是因为不断失败,这种愿望很快就死亡了,爱或者也随着死去,或者变成了痛苦的情谊,变成忠贞、怜悯……”但当他与海伦发生恋情之后,他一直恪守的忠贞也没有了。

斯考比的原则一次次被打破,他离自己渴望的宁静也越来越远。

小说的最后,命运像是对斯考比开了一个玩笑。前来接任专员的人,调去了别的地方,他们决定由斯考比接任。但此时,对斯考比来说已经太晚了。他意识到自己已经与其他人一样堕落了。

让斯考比走向堕落的与殖民地其他人不同,不是金钱,而是情感:“这些人都是受了金钱的腐蚀,而他却是受感情腐蚀而堕落的。比较起来,感情比金钱更危险,因为感情是没有固定价格的。一个惯于受贿的人在贿赂没有达到某一数字时还是可靠的,而感情却可能只是因为一个名字、一张照片,甚至一阵使人缅怀的气味就在一个人的心里泛滥起来。”

一如格林自己所说的他作品的基调:恶在人间畅通无阻,而善却不能再在世间漫步。

回过头来,全书最让人舒心的一段,不是斯考比与海伦那段短暂幸福的恋情,而是斯考比擎着伞去提醒海伦注意遮住灯光的那个雨夜:“事后斯考比回忆起这一天的事,他觉得当时他是到达了幸福的顶点:黑暗中,只身一人,周围只有嘈杂的雨声,没有爱,也没有怜悯。”

《命运的内核》,【英】格雷厄姆·格林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02-06 2 2 燕赵都市报 c51649.html 1 归根到底,一个人还是无法真正逃避一件事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