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10版:深阅读

空巢青年:漂在大城市里的独居者

文/本报驻京记者 陈晓红 图/资料图片

独居群体数量日益庞大,单身社会正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认为,单身社会的膨胀,绝非是一时的潮流走向,事实上,它代表着重大的社会变革——我们正在学习单身,并由此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

根据《北京统计年鉴》和《北京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京津冀三地间人口流动频繁,北京市户籍人口年均增长率中近五分之一来自河北省,河北籍流动人口占北京市流动人口的五分之一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截至2014年初,河北籍在京流动人口数为181.97万人,占北京市流动人口总数的22.69%。而对这些“北漂”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其中近四分之一为单身独居状态。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在人们价值观体系呈现多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河北年轻人开始到北京独自闯荡,因“远离亲友”“独居”“年龄在20~39岁”等特点,他们被外界称为“空巢青年”。

空巢老人多是因子女在外打拼的不得已的“空巢”,有孤独、寂寞的情绪失落;而空巢青年则是为了事业在外拼搏,他们能自食其力,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呈现着独立、向上的生活风貌。

独居,有自由,也有孤独

“一个人生活没什么不好的,当剁手族的时候,没人说你败家了。最起码不会为了吃什么而争吵。”28岁的河北张家口人赵明明正在北京崇文门附近的家乐福市场内挑选晚餐食材。她认为,“空巢青年”并非身份标签,反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国庆节期间,她还去了青海旅行。

“独自旅行别提多洒脱、随意了,现在社交网络如此发达,不开手机,不发朋友圈,真正的独处是一种稀缺的能力。”赵明明笑称。不久前,她将住处进行了装修,尽管耗资不菲,但她认为这提升了生活的品质。“我的收入会有一部分给爸妈养老,其余的也不用跟谁商量,就按自己喜欢的风格布置,让生活变得简单。”

赵明明研究生毕业后,在北京崇文门附近的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做英语老师。刚来北京时,她住在通州,感觉很偏,不方便,所以换到崇文门地铁站附近,跟同事合租,月租1000多元。

“每周两天休息,有时候出去逛超市商场,或者爬山。平时工作比较忙,回去就基本宅在家里,听听音乐,在家里大扫除,看看菜谱自己研究做点好吃的,也追追美剧,晚上夜跑。很多人觉得在北京一个人挺苦的,我还好。”赵明明认为,空巢青年这种说法主要是反映一种心理上的空虚孤独感,其实在哪个城市生活都一样。她自认为自己的适应能力挺强,可能再过几年后会去别的城市工作生活。

当然,独居也难免有脆弱的时候。“有一次出差回到北京,已经是后半夜一点了。我一个人在北京的大雨里奔跑,回到黑灯瞎火的屋子,眼泪就忍不住流了下来。”赵明明说,“感觉到独自在一个没有归属感的陌生城市,没有可以依赖、牵挂的人,那一刻我被孤独感击倒了。我觉得漂泊在外,这是避免不了的,肯定要经历空巢青年这样一个过程。”

有问卷调查显示,对于大多数空巢青年来说,现实残酷过梦想,他们背负着赚钱立业的梦想走进北京等一线大城市,然而他们当中的大部分拿着微薄的薪资。数据显示,超三成的空巢青年月薪不足5000元,一万五千元以上月薪的仅仅占10%。没房、单身、迷茫,成为压在漂泊在一线大城市的青年头上的“三座大山”,有82%的人表示对未来有过忧虑。而孤独是空巢青年的生活主旋律,他们当中68%的人一周以内感到孤独,只有14%的人从未感到孤独。即便如此,大部分空巢青年也不打算离开一线城市,他们会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喜好,主动选择相对自由的独居生活,“空巢”而不“空心”,享受着为实现梦想而努力的充实生活。在单打独斗的奋斗中,他们学会了很好地照顾自己,将近一半的空巢青年周末会在上午10时前起床,享受可以自己支配的美好时光,而78%的空巢青年更是每天按时吃早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他们不止关心自己,还关心世界和国家大事,同时牵挂着故乡的家,维系着亲情。

独居“空虚寂寞冷”,建群寻求抱团取暖

水果每次只买两三个,快递地址直接写单位,下班回家刷着手机屏幕看电视,这大概是人们对空巢青年最直观的印象。上月底的一个周末,独居青年周女士因突然发病晕倒在家,当时是周末,无人知晓。所幸她周日与同事有约,同事联系不上她,到她家撬开门锁才把她救出送医。此事被发布在网络上后得以广泛传播,让很多独自在京打拼的单身青年心有余悸。

孙萌来自河北邯郸,已经30岁出头,尚未成家。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状态:单身、独自一人居住、经常加班、生病自己扛着。看了关于周女士的报道后,他开始担心自己的生活,估计换做自己晕倒了,一时半会儿也不会被人发现。

孙萌目前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的一家公司做程序员。他说,他会向远在邯郸老家的父母报个平安,但也不是每天定时定点,加班忙了,也会隔上两三天。他说,有时候,自己感觉老家的父母像空巢老人,自己则像个空巢青年。“我觉得到大城市打拼,一开始,大部分人都会经历空巢青年的过程,要慢慢从这种状态中转换出来。”

孙萌2009年从邯郸到北京上大学,毕业后觉得北京机会比较多,就留在了北京,开始了北漂的生活。刚开始,他与别人合租居住。虽然是合租,但他们并不熟悉,完全是为了租房才认识的。由于彼此生活习惯不同,各方面都不方便,他去年把合租的房子退掉了,独自在亚运村附近租了一个单间,月租2000元。

“我现在住的地方大概十几平方米,有时候也会觉得比较孤单,心情不好的时候也难找到人倾诉。同时,我特别注意自己的身体。我们单位对面就是医院,我身体稍不舒服,就会去医院检查,最不愿意生病了自己一个人去医院看病。特别是在每年冬天,我天不亮就要出门,天黑了才能回家,有时挺感慨的。”

自己独住了一段时间后,孙萌说,有合适的时机,他还是希望能找个合得来的人合租,怎么着也算是有个人在身边,能相互照顾,有事能互相帮个忙。现在,他和几个同事建了个微信群,每天早晨会互问早安。“我们都住在单位附近,谁真的有事了,彼此能救个急。”

林林是孙萌的老乡,2013年来北京,目前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房屋租赁中介门店做销售顾问。林林的父亲在老家做生意,因为父母一直较忙,他很小的时候就寄读在亲戚家,所以到北京后很习惯独居生活。“我不怎么恋家,一般没事儿不会给父母打电话。”林林说,自己不喜欢喧闹的场合,一个人无聊时会去网吧玩玩游戏,偶尔也会去和同事聊天。他内心还是希望自己的生活充实点,忙点累点,回到住处就不会想太多。

独居不等于抗拒社交,要保持内心充实健康

在北京等一线城市,工作竞争激烈、压力大,空巢青年如果不爱惜身体,或因工作需要经常加班从而造成身体透支,在家中突然发病,就可能得不到及时的救治。不管是孤独造成的“心伤”,还是突然发病无人发现造成的更大伤害,都可以称为“空巢悲剧”。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也有独居青年呼吁成立相互之间有照应、有帮扶的“空巢青年互助会”,表明了他们对自身生存境况的关照。虽然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人们选择独居也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物质生活,但精神生活上还是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慰藉,需要“抱团取暖”。

北京和平里医院心理分析师雷蕾表示,独居者越来越多,需要每个人学着打破心与心之间的隔膜与设防,多走出家门,更要走出心门,多了解他人、帮助他人、关爱他人,最终也能让自己摆脱孤独,达到与他人、与社会“抱团取暖”的目的。

雷蕾说,如今便捷高效的网络,使独居者能随时随地和外界联络互动,维系亲情、友情乃至于爱情。建议独居者多参与一些集体活动,比如郊游、茶会、社团活动等,通过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丰富自己的内心生活。“空巢”并不意味着抗拒社交,抗拒文娱活动。相反,不少空巢青年也常跟同事聚餐、逛街、看电影,假期也会出游。如果确有空巢青年感觉孤独苦闷,完全可以从“空巢”走向“众巢”。其实,空巢青年只要内心充实,心态积极健康,就已经不再“空巢”。

2017-11-14 2 2 燕赵都市报 c32897.html 1 空巢青年:漂在大城市里的独居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