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05版:燕赵新闻

河间“破烂王”逆袭成为致富带头人

昔日的“破烂王”已转型为新农民。通讯员陈双双/摄

本报沧州电(通讯员陈双双 记者代晴)河北惠神农业总经理崔连书长着一张娃娃脸,笑起来有两个喜庆的小酒窝,年轻得不像是45岁的人。这个当年的“破烂王”开农业公司,种大棚果蔬,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他说,要让农民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

20岁时 当起“破烂王”

崔连书是河间市沙河桥镇邢各庄村人,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6个,是村里最穷的人家。作为排行第二的男丁,崔连书初中毕业就开始挣钱养家。

1986年夏天,14岁的崔连书顶着大太阳,骑着“大铁驴”,走街串巷吆喝着卖冰棍。天气转凉,冰棍不能卖了,他又开始收破烂。当年,崔连书骑着一辆破车子,走遍沙河桥附近的各个村子。爱说爱笑的崔连书做起买卖来是一把好手,在别人一个月才挣百十元钱的时候,他一天就能挣五六十元。

1989年,渐渐长大的崔连书不甘心在小乡村做一个破烂王,辗转来到天津倒卖粮食。几年后,随着沙河桥镇线缆之乡的兴起,他又转行去唐山卖电缆。然而,崔连书卖了几年电缆非但没挣钱,反而赔了一大笔钱。背着几十万的债务,崔连书陷入人生最低谷。痛定思痛,崔连书来到任丘,又干起了老本行——收破烂。

20多岁的帅小伙,每天蹬着人力三轮车,穿梭在任丘的大街小巷,常常是驮着码得高高的废品拼命往前蹬。因为崔连书勤快懂事,每次收完废品都会帮人打扫干净场地,很多人都愿意把废品交给他。1999年,崔连书买了手机,拿着手机收废品,业务量变得更大了。

认识的朋友多了,崔连书开始在朋友的帮助下转战物流业。好人缘的崔连书做起生意来如鱼得水,逐渐进军服装销售、电缆销售、再生资源利用等领域。岁月流逝,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崔连书产生了落叶归根的想法。

回乡创业带动大伙致富

然而,走在回乡的路上,看到路边成片的耕地撂荒长满野草,崔连书无比心痛。“现在种地不挣钱,很多乡亲外出打工。我希望把土地利用起来,带动大伙一块儿致富,做一个体面的新型农民。”崔连书说。

2014年,崔连书和兄弟投资500万元,流转土地800亩,成立河北惠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他在这片土地上精耕细作,这边建设8个大棚种植果蔬,那边安装喷灌种上数十种绿化苗木,其中再间种辣椒和药材。没有技术,就去青县请来专家负责管理;没有员工,就在村里找来几十个乡亲帮忙。

崔连书还注册了“神爱源”商标,计划做品牌农产品。正在他豪情满怀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从天而降。“那场冰雹把大棚和几百亩苗木都砸毁了,直接经济损失70多万元。”崔连书看着满目疮痍的农场欲哭无泪。虽然说天有不测风云,但是既然选择了农业,便只有风雨兼程。雹灾过后,崔连书和工人们重整旗鼓,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这片热土。

俗话说,“你误地一时,地误你一年”。土地是最诚实的,当你用心对待这些生灵时,它们也会给你最好的回报。经过3年打拼,惠神农场的大棚甜瓜赢得越来越多的回头客,成为市场宠儿。“我们的甜瓜品种多,口感好,绿色无公害,这几年靠网络宣传和口碑营销,也树起了自己的品牌,销售到沧州、廊坊、任丘等地,常常供不应求。”崔连书说。

让农民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

下一步,崔连书计划借着景和省级农业园区的东风,发展惠神农场的特色旅游。“我们除了可供采摘的甜瓜、黄瓜等,还有苹果、梨、桃等十几个果树品种,农场北面是常年流水的北排河,经过高标准规划,可以发展游园式采摘。”

乡亲们对崔连书兄弟在家乡的创业表达了热情的支持,“一亩地租金700元,俺们什么也不用干,每家每年就能拿到几千元。农场现在40多名工人,都是村里的乡亲,忙的时候需要的工人还多。大家都愿意来这干活,守着家门口就能挣钱了!”一位村民说。

为了让乡亲们能够持久地在土地上有收入,崔连书还给几个组长报名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回来后再带领大家一起学习新技术。“现在农场有十几个工人都能独当一面了,将来这些骨干都能自己承包土地,可以带动更多农民共同致富。我们的目标就是让乡亲们都成为新型农民,让农民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崔连书高兴地说。

2017-11-06 2 2 燕赵都市报 c31491.html 1 河间“破烂王”逆袭成为致富带头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