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12版:周末

稀有姓氏千奇百怪

中国姓氏众多,常见姓氏三百余个。其中,排名居前的百家大姓的人口达十一亿左右,约占全国总人数的87%,是中国的主体姓氏。而剩下的近2700个姓氏都是小姓。关于这些稀有姓氏,你知道多少?

为更好地服务读者,丰富内容,“贵姓”版将设置多个栏目。“百家姓”,报道单个姓氏;“名门望族”,报道河北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族等;“宅院宗祠”,报道河北各地现存的老宅院、宗祠,探秘背后的家族兴衰故事;“名人故事”,报道古代的名人故事;“百姓摆谱”,讲述家谱中的故事;“姓氏文化讲堂”,讲解姓氏文化知识;“移民故事”,讲述河北移民在迁徙中发生的故事;“寻根问祖”,刊登读者寻根问祖的相关信息等。欢迎读者为以上栏目提供线索或投稿,请拨打电话0311-67562977,或请发送邮件到1803050696@qq.com。

稀有姓氏惹麻烦

1987年3月的一天,中科院遗传研究所收到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一位 (ya)姓法官的来信,想查一下自己姓氏的源头。这位叫 刚的法官家住辽宁省昌图县四面城乡靠河村,全村有100多人姓 。因姓氏罕见,这个村的人生活中不断遭遇麻烦。

这个上面一个“山”,下面一个“丘”的字读“yà”,是字典上没有收录的。如果把“山”和“丘”调换一下位置,我们肯定知道它是个岳飞的“岳”(yuè)字,但事实上它却长成这样。据调查,除了辽宁昌图有姓这个“yà”姓的人,在安徽涡阳县也有分布,而且当地有使用这个字为名字的村庄。

其实,这个“yà”字和“岳”字是有关系的。当初岳飞蒙难后,其四子岳震、五子岳霆逃亡。有一支逃到了今安徽涡阳,为掩人耳目,这支姓岳的人群将“岳”字上下颠倒为姓,村庄以姓得名。据中科院调查组证实,此姓确为岳飞后裔。

稀有姓氏,顾名思义就是人口比较少的姓氏。那么究竟多少才算是稀有呢?公安部有一个定义:占国内总人口十万分之一以下的姓氏属于稀有姓氏。目前具体有多少稀有姓氏,并没有人做出确切的统计。

我国宋代邓名世撰写了一本《古今姓氏书辩证》,里面记载了许多稀有的姓氏。打开这本书之后,读者仿佛进入了一个陌生的姓氏海洋,除了不少类似“娀”(song)、“芃”(peng)等今天极少见的字,也有如“你”、“我”、“他”、“停”、“碗”、“显”这些很难想象其为姓氏的单姓,更有大量的复姓,如“中央”、“公子”、“王子”、“蛇丘”、“青史”等。

20世纪末,中科院遗传研究所对130万人做过抽样调查,1436个姓氏中仅有复姓21个,比例很小。常见的中华姓氏大多是一个字的,复姓基本是两个字的,《百家姓》的记载就是如此。其实还有更长的姓氏,最长的竟然是九个字。《中华姓氏大辞典》显示,中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双字姓四千三百二十九个,三字姓一千六百一十五个,四字姓五百六十九个,五字姓九十六个,六字姓二十二个,七字姓七个,八字姓三个。字数最多的姓氏竟然达到了九个字,“乌朗汉吉尔莫吉儿敏”,一个蒙古族姓氏。

据专家介绍,很多小姓都是从少数民族姓氏演化而来。比如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的“死”姓,是由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的四字复姓发展而来的。据传是中国倒数第一姓的“难”姓(作姓氏时读去声),主要分布在河南四座小村里,世代居住于此的男女老少都姓“难”。“难”不讨人喜欢,但在不少韩国人看来,这就是他们的祖根。据说,河南曾出土过一块南北朝时期的石碑,记载一名鲜卑族官员——难楼。“难”姓随鲜卑北迁,松花江当时也改名成了“难江”。几经辗转,难姓鲜卑族才涉足朝鲜半岛。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嘉义县有一户毒姓人家,其祖先是清朝的翻译官,几代单传后,如今,毒家已繁衍出了男丁六人。

来历中写满了历史

许多姓氏的诞生充满了偶然,研读姓氏诞生的故事,颇有奇趣。如有的给最后出生的儿子命氏为“尾生氏”;周穆王因宠姬早卒,哀痛不已,改称其族为“痛氏”;春秋时晋大夫赵襄待人热诚,如冬日之温暖,遂被称为“冬日氏”;汉代有个人因不知自己的姓氏,干脆以姓为姓,称为“姓氏”……

“禤(xuan)”姓的诞生令人啼笑皆非。话说东汉光武帝时,伏波将军马援麾下有一名裨将立了大功。本来想着自己不是什么名门望族,要不就让皇帝赐个姓,说不定还能当个“国姓爷”!没想到皇帝论功行赏时闹了乌龙,没听到他要赐姓的请求,指着御赐的武将朝服就把他打发走了。同僚们见他不甘心,就找了一种说法把赐姓和赐衣帽联系起来,你看这皇上赐的宝贝里有“衣”,有“冕”,头盔上还插着“羽”,不如就把这些东西拼凑成一个字作为姓氏吧……于是,“禤”就这样产生了。

有些人姓氏罕见,名字也取得跟姓氏相辅相成,令人耳目一新。在《醒世恒言》中记载有一个人姓“勤”,取名自励,勤自励。

在栾城,有一个比较集中的稀有姓氏是“校”,2012年,经专家考证,这个“校”姓可能与成吉思汗有关。河南中牟县也是“校”姓集中地,在中牟东漳东村南1.5公里处有校姓祖坟,迄今尚有一通清代乾隆时期的墓碑。专家研究碑文发现,校姓应为撒里答后裔,世系为:成吉思汗—术赤—拔都—撒里答—校姓。河南巩义也有校姓,是从河北栾城迁来的。栾城的校姓与中牟的校姓同祖同源。不同的是,中牟这一支未再迁徙,栾城这一支又有人去了河南巩义。

有些姓氏,我们看上去似乎眼熟,可一读就容易出错。比如“种”,作姓氏时读(chong)。此姓历史渊源流长,据说春秋时期姓仲的祖先(仲尼的仲)遇到洪水,为了求生扒在柴木上而获救。为了感激柴木,故在仲的单人旁上加上三笔,成为种。

据报道,我国有个别新的小姓并非传承自祖辈,而是现代人的发明创造。苏州有一户人家,长辈无人姓“点”,新生儿却姓了“点”。原来是姓蒋的爷爷、姓宋的奶奶、姓卞的外公以及姓沈的外婆都想争得孩子的“冠名权”,自然谈不拢,于是,四人商议为男孩取新姓“点”——该字结构是上边一个占有的占字,底下四点,四点分别代表蒋、宋、卞、沈四位老人的姓。对老人而言,“点”表示四姓(家)共同占有这个孩子;对孩子来说,“点”表示拥有四姓老人的共同关爱。后来男孩以点为姓上了户口。

稀有姓氏的文化基因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些稀有姓氏中产生了表面上的联系。比如数字姓氏:一二三四五……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其著作《古今谭概》里讲了这样一个笑话:某县令的夫人姓“伍”,平日里骄横跋扈。有一次会见丈夫下属官员的妻子时,她指着其中一个问道:“你贵姓?”下属官员的妻子回答:“免贵姓陆。”

再比如日常生活用品柴、米、油、盐、酱……方位词如东、南、西、北……猪、马、牛、熊……都是姓氏,以五官为姓的,比如耳、鼻、牙……等等等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稀有姓氏已近消失。古语云“坐不改姓,行不更名”,但在那些常被人起绰号、开玩笑的稀有姓氏者里,动过改姓念头的大有人在。如广东佛山的鸡二妹、鸡美英姐妹俩,是目前全国仅存的“鸡”姓人氏。也有的稀有姓氏由于字义不雅,持姓人已要求公安机关更改,如浙江余姚的“死”姓人氏,辽宁沈阳的“骂”姓人氏。

《中国姓氏大辞典》的编纂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姓氏研究专家袁义达研究员对这种现象更是甚觉可惜,“不要改不要改。”他说,中国姓氏由父系世代传递,类似于人类Y染色体的遗传,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众多的小姓、奇姓、罕见姓不仅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传,有的还保存了一份独一无二的Y染色体遗产。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多一个姓,不仅是多了一份家族史、文化史,更多了一部基因史。

姓氏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徽章。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见到同姓之人,即刻就会产生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姓氏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联系着同一姓氏的人们。

2017-09-17 2 2 燕赵都市报 c22080.html 1 稀有姓氏千奇百怪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