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09版:河北故事

巍巍太行八百里 最绿就在前南峪

当年村民们开始治山的场景。资料图片

本报驻邢台记者 卢玉辉

从邢台市区西行十几公里,就进入从平原到太行山过渡的丘陵地带,再往西就是太行山腹地了。受自然条件影响,太行山植被稀少,深山沟壑和恶劣的自然环境给生活在山区的人们带来了艰难困苦和沉痛灾难,却也磨砺出山区人民顽强的精神。

如今的太行山,在新中国成立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邢台前南峪,这个“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始终走在山区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前列,以绿色创新的发展之路成为沟域经济发展的“新航标”“新旗帜”,堪称山区综合开发和沟域经济发展的典范。

来之不易的绿色太行

走进前南峪,眼前换了一种风景,各色植物相映成趣,人在山路走,溪水身边流。前南峪村,周围8000多亩山场,植被覆盖率达94.6%,林木覆盖率90.7%,主要树种50多种,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有生态专家赞誉前南峪村为“太行生态第一村”,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确定前南峪村为“中国绿色村庄”。

但是,谁能想到,前南峪曾是一片荒山秃沟,当年有人这样形容前南峪:“荒山秃岭和尚头,洪水下山遍地流,沿川冲走河滩地,十年九旱不保收。”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历史上的前南峪村久尝贫困苦楚。1963年,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灾更是让这个贫穷的小村庄损失惨重:赖以生存的仅有的300亩耕地被冲毁,粮食绝产,246处泥石流,165间房屋倒塌,死伤12人。

深山沟壑恶劣的自然条件给前南峪人带来了艰难困苦和沉痛灾难,却也用其贫瘠的身躯磨砺出前南峪人的顽强精神。

1963年洪灾过后,老书记郭明耀就率领一班人制定了山场20年治理规划:五年修滩造田,四年植树绿化,三年兴修水利,八年高标准治理山场。后继郭成义、郭成志书记,在坚持落实规划基础上,一心谋划全村的致富发展之路。尤其是郭成志,不仅吃苦在前、带头实干,在整治荒山中抢着干最重的活儿,还勤于学习、善于思考,适时调整产业结构、修建沟状梯田。

可以说,如今的前南峪是几代人吃苦实干、勇于创新,用血汗和生命换来的。

鲜血换来的林木

1963年洪灾过后,前南峪村在时任支书郭明耀的带领下,下定决心要改变生存环境和发展经济生产。于是,经过深刻反思、科学谋划,前南峪人综合统筹山、水、林、田、路,全员投入、激情奉献,开始了治理荒山、建设经济沟的艰苦奋斗。

在光秃秃的石头山上种树,必须在坚硬的岩石上用钢钎开凿至少一米深的坑,装上炸药,用雷管引爆,把岩石炸成碎块,用于垒造水平梯田的坝沿,然后再运土栽树。据统计,在治山过程中,有4位年轻人献出了生命,12位村民落下终身残疾。前南峪人就是这样一块儿一块儿地治理荒山,用血汗和生命,换来了漫山遍野的林木。

在前南峪抗大陈列馆里,一幅幅老照片见证了前南峪人治山的艰辛历程。

光秃秃的山岭上,羊群在奔跑,突兀的山石,村民们肩扛手推,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垒起石堾,在山坡合适的地方挖出一个个鱼鳞坑,种上树苗。先上后下,上下结合;先坡后沟,沟坡兼治。他们把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乔灌草结合、封造管结合,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筛选合适的树种,做到了川道杨柳结合、山顶松橡槐结合、沟坡干鲜果结合。

经过几代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前南峪全村32座山头、10条大沟、72条支沟的8000多亩山场,如今全部披上了绿装。在1996年8月和2016年7月的洪灾中,附近山村受灾受损严重,前南峪却实现了“浑水不下山、泥沙不出川”,建筑物无损、林茂粮丰,显著地体现了前南峪村改善山体生态的效果。再次向世人证明,植树造林能保持水土、抵抗灾害,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实现由绿到富

治山造田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守着青山怎样致富?前南峪人再次思考了治山的根本目的:树多了,山绿了,如何挖掘一条条山沟的经济潜力,把山沟变成“绿色银行”,使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生活好起来?

最初,前南峪的板栗树长势不旺、产量很低,每棵平均产量只有一公斤。为提高板栗产量,郭成志书记不但到遵化、迁西学习板栗管理技术、向专家请教,还千里迢迢地把专家请上山。在专家的指导下,村民对板栗管理采取了一整套改革措施,使板栗树的平均产量达到每棵17公斤。

改革开放以来,前南峪利用山上的矿藏,先后办起了化工厂、工业硅、铝合金等十多家村办企业。然而,这些企业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环境污染。尤其是三家效益最好的化工企业,也是污染最严重的企业。村干部和村民经过反复讨论,毅然关停了污染企业,随后利用当地丰富的林果资源,办起了具有现代设施的板栗加工厂和冷藏库。目前,前南峪农产品加工业收入已达上千万元,不仅弥补了关停污染企业的亏损,也留住了健康生活和发展生态旅游的宝贵环境。

截至目前,前南峪实施退耕还林3600亩,栽植各类干鲜果树29.64万株。在山脚沟谷水平梯田发展西洋参、蓖麻、红小豆等高效作物1400亩。对经济沟进行技术改造,配套了滴灌、喷灌、管灌、微喷现代化水利设施。“林材头、干果腰、水果脚、米粮川、林果山”的生态模式日臻成熟。前南峪村共栽植干鲜果树达到29.64万株,人均210株,仅果品一项年人均收入就达到6800元。

艰苦奋斗是保障

前南峪村通过治山造林兴水利,充分形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生产条件系统,使得水土流失减少了90%以上,极大提高了山地林果经济的种植效益。前南峪的发展正是紧紧抓住了林果业这一生态和经济的有效结合点,从而实现了沟域生态效益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前南峪的发展最首要的是打造和守住了青山林海的绿色资本,才有了当前高效生态经济沟的发展。面对工业发展“要经济还是要生态”的矛盾选择,前南峪痛下决心,选择了生态之路,创新性地实现了从重污染企业向干鲜果品深加工企业的绿色转变。其次,前南峪的长盛不衰得益于其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永思进取的抗大精神传承和发扬。数十年,几代人,前南峪人用自己的血汗,开辟了一条荒山治理绿化和林果种植之路,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打造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成为太行山区一颗耀眼的明珠。

2017-09-11 2 2 燕赵都市报 c20825.html 1 巍巍太行八百里 最绿就在前南峪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