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02版:时评

“老师的戒尺”还能找回来吗?

□武 坤

最近几天,一篇题为《孩子,妈妈希望你能遇见一位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的文章在微信圈火了。不少网友看了文章后在后面跟帖,有的回忆起自己小时候严厉的老师,感叹受惩罚最多的孩子往往对老师最有感情;有的则感叹现在当老师就像例行公事,对学生不敢骂不敢管;还有的感叹现在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溺爱。

这篇文章说,“盲目的鼓励和宽容,只能培育出温室的花朵。好的教育,必然是宽严相济、奖惩分明的;好的老师,必然是管教同步、严慈同体的”,告诫孩子“如果你在学校荒废学业、侮辱老师、欺凌同学,老师以他的方式批评你、惩戒你,你不要指望妈妈会站在你那边……”

文章勾起了很多人的回忆。记得我们小时候的班主任是一位女老师,严厉而又慈祥,班上不少同学被她用教鞭打过手心,不做作业的学生,往往被她罚站两节课。放学后,老师会把这些学生叫到她的办公室或是家里,督促他们做完作业才准回家。当时,怕她恨她的学生不少,背地里还给她起了很多外号……但在不久前我们的一次班级聚会中,七十多岁的她,依然能够记得起我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严慈同体”也是我们所有同学对这位老师的评价。

“桃李满天下”是每一位有职业追求的老师的梦想。近年来,网络传播放大了一些关于教师的负面消息,而近年来一些学生在学校内发生意外的事件,以及这些事件中偶尔夹杂着的“学闹”,更是让一些学校感觉“很受伤”,甚至噤若寒蝉。以至于一些学校和老师采取了更为极端和“明哲保身”的做法——比如一些小学为了“安全问题”不再组织郊游活动;比如一些学校为了减少意外的发生,压缩学生在校时间,不到点绝对不开大门;比如一些学校因为安全考虑,把足球课都砍掉了……具体到老师身上,则是无论什么样的惩罚手段,往往都会被贴上“体罚”的标签,并被扩大化,使得不少老师私下交流时,挂在口头上的话通常是“上完课就好,别的管那么多干吗”。

事实上,希望老师找回“戒尺”的,还有大多数的家长,不久前一款“戒尺”就在淘宝网上热销,不少家长买后并留言“起到一个震慑作用”。当然,希望老师找回戒尺,并不是说鼓励各种体罚手段,而是希望老师找回“敢管、愿管”的职业追求,而对于一些“学闹”,学校也应该有所担当,在法律框架内,为一些严厉而又有责任心的老师“撑腰”,而不是无原则地以“息事宁人”的态度和稀泥。

2017-09-11 2 2 燕赵都市报 c20802.html 1 “老师的戒尺”还能找回来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