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08版:燕赵新闻

发挥余热,他们是村里的“守护神”

村里的老人常约在一起为村里办些事。

通讯员 陈双双、尹君伊 本报驻沧州记者 代晴

在河间市故仙乡北新河村,有这样一群老人,每天清晨五点左右,他们就走出家门,相约在村中一棵大树下。人到齐后,或拔除杂草,或清扫街道,发挥余热。从最开始的四五个人,到现在的二三十人,“约会”队伍不断壮大。

村里的老人有个“约会”

一天,孙国臣和赵文会、王殿朋、张玉彬老人约好一起去赶集。

“走着走着我们就发现,村里通往南新河的土路坑坑洼洼的,太难走了。我们四个人一合计,干脆推车拉点土把路垫一垫吧。”说干就干,几个人拿起铁锹、推着小车,很快就把路修好了。

后来,几位老人每天在村里溜达,看见村里哪条道路坏了、不好走了,马上就操起工具来义务修路。当初的四个人也渐渐增长到现在的二三十人。他们每天相约在村中的一棵大槐树下,不用修路的时候,就扛着扫帚、铁锹,帮村里打扫卫生。

走进北新河村,只见街道平整干净,看不到一点儿垃圾。村委会主任赵丙峰说,三年多来,村里的路,都是这些老人们每天“约会”后,义务修好的。

62岁的张国强是村里的贫困户,家里两个女儿均已出嫁。他对记者说:“我为村里做点力所能及的事,真的没什么好说的。”

老人之间形成“互助团”

73岁的张玉彬老伴儿已经去世,两个儿子分别在西宁和兰州工作。2015年的一个早晨,老人们照常来到大树下集合,却发现每天早早站在树下等着大伙的张玉彬“缺勤”了。

几位老人匆忙赶到张玉彬家,推开门一看,张玉彬正捂着胸口躺在床上。“坏了,老张心脏病犯了,赶紧打电话叫人!”大家合力把他送到了沙河桥医院,初步诊断为心梗,家人赶来后又把老人送到沧州市中心医院,进行了心脏搭桥手术。

“幸亏这老哥几个来家里找我,不然我哪还能有今天?”这件事已经过去一年多,张玉彬仍记忆犹新。现在,他已康复,搬去与儿女同住。回忆往事,他对老哥几个的救命之恩不胜感激。

有了张玉彬的教训,老人们更加注重每天的“约会”了。发现谁没像往常一样按时来,一定要电话问明白情况,电话说不清就去家里看。“我们当中最大的73岁,最小的也62岁了,孩子们在外面挣钱都很辛苦,我们在家里把自己照顾好,不给孩子们添麻烦,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孙国臣说,现在他们基本上把村里上岁数的老人都集中在一起了,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也大致了解,“约会”今后还是必须坚持每天一次。

村里建起老年人幸福院

“村里400多口人,七八个姓氏,在这些老人的影响下,村民们都亲如一家。”村里的老人赵丙峰说。

夏天来了,雷雨天气多了,老人们总是惦记着那些外出打工的家庭,帮忙看看门窗是不是被大风刮坏了,屋顶是不是漏雨了。

他们就像村里的“守护神”,每逢有陌生人进村,总是热情又不失警惕地上前询问,“干吗的?找谁的?”

每逢村中出工修路、红白喜事等,这些老人就尽己所能地干些力所能及的事。

前不久,北新河村老年人幸福院建设完工,这可把老人们高兴坏了:“我进去一看,嗬,炉灶和锅碗瓢盆啥都有,今后我们就能聚在一块吃饭了。”不仅如此,幸福院里还配备了麻将、象棋。老人们高兴地说,马上就可以把“约会”地点改到幸福院了。

老人们互助的精神也感动了村里的年轻人。2015年起,村里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成立了“爱心基金”,每年捐款给村里60周岁以上的老人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如今已经坚持了两年多。

这些年轻人说:“老人们都能发挥余热,帮我们守着家,让我们不用担心,所以我们为他们做点儿事也是应该的。他们的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2017-08-11 2 2 燕赵都市报 c13189.html 1 发挥余热,他们是村里的“守护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