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日头条 直播间 一点号
第11版:周末

中央外事学校在南海山村

烽火中诞生

中央外事学校在南海山村

南海山村位于省会鹿泉区东部,因村民居住在海山两侧的太平河两岸,而被分为南、北海山两村。当年的中央外事学校旧址,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就坐落在南海山村。 5月5日下午,记者来到南海山村,在中央外事学校的旧址外,馆长曹领振已经等候多时,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老人,他一直守着这处老房,为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述当年的故事。 跟着老曹的脚步,记者在旧址内逛了一圈,屋内存放着一些当年的书本,还有老师学生们使用的蒲团、凳子等,其中有一张地图格外显眼。老曹说,这张地图是当年学校在村里的居住图,他通过走访,确认当时老师和学生住在哪里,以及他们上课、耕作和挖防空洞的地方,以便讲解。 时间回到1948年5月,当时,毛泽东主席率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进驻平山县西柏坡村,全国范围内的解放战争拉开序幕。解放军需要补充更多的军政干部人才,华北军政大学应运而生。 一向重视对外事干部培养的周恩来到达西柏坡后,有了相对充足的时间来考虑外事组的工作。此时,他已经预见到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在外交上需要一批新型的外事干部,周恩来把开办外事学校,培养年轻的外事干部提上了日程,提出了组建外事学校的建议。 1948年5月23日,中共中央决定在华北军政大学周边寻找校址,将距南新城2.5公里的群众基础好、村域沟壑纵横、便宜隐蔽和防卫的南海山村作为中央外事学校校址。同年6月,中央外事学校在获鹿县南海山村成立,校长由原华北联大外国语学院院长浦化人担任,外事学校党和行政的领导关系都在华北军政大学。

“游击式”学习

在这间旧址的旁边,有一处正在建设的大院,两间屋子均已成型,村书记牛建军说,这里准备建一处博物馆,记录当年中央外事学校在南海山的故事。说到当年学校在村庄里的故事,老曹说那群学生可跟现在的学生不一样,吃了不少的苦。 建校初期,当时的教学条件很差,教室少,大家就在宿舍、院里或树荫下上课。所谓上课,就是一人搬个小板凳或蒲垫,用门板当黑板。白天是黑板,晚上当床板。 此外,当时没有教材,靠教师自编讲义,没有钢笔,用高粱秆代替,没有墨水,用红药水代替,写字也是用粗糙的土纸。师生们除了按日程上课学习,夜晚在小油灯下复习讨论,使用油量还有限制。同时还要轮流担任些巡逻放哨的保安工作,生活紧张而有序。而且,由于是战争环境,学生仍不时地要过游击式的生活。 老曹回忆,当时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校经过考核,分成本科、预科、补习班三个班,初级班多是刚学习英语的。学校从本科和预科班抽出英语较好的几个同学提为教师专教他们。而且当时的学生,有来自北平、天津、山东、河南等省市的,也有来自广东东江纵队的广东人,念起英语来,五花八门,南腔北调。 说起当时,让老曹记忆犹新的是两名外籍老师。“口语老师是伊莎白,她授课极为认真负责,为了使学员们练好发音,课堂内外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一遍遍纠正学员的发音。”老曹说,除了课堂上授课之外,她还欢迎同学们找她进行个别辅导。 伊莎白的丈夫戴维·柯鲁克主要教本科班,他的备课资料主要是靠他的一台较高级的收录机,每次授课,都要自己事先准备讲授提纲,夜晚,柯鲁克夫妇点着油灯,在昏暗的灯光下伏案备课。 1948年的秋天,国民党飞机的骚扰、扫射和轰炸次数多了,在敌情紧张的日子里,师生们在沟道里度过白日,如果没有情况,还可在挖的防空洞外看书学习,听到警报,就钻进洞里,直到天黑才回到村里去。 1948年10月底,解放军在华北、东北、西北、华东等各个战场上,节节胜利。师生们感到形势逼人,都埋头于教好学好。尽管天气冷了,教室里的黑板又回到了门框上,但同学们仍精神百倍地听老师讲课。为了迎接全国解放和平津等大城市中外事工作的需要,大家更热衷于练习口译,同学中开展了二人日常英语口语小组活动。找外国老师说英语、问英语的同学更多更频繁了。 特别是柯、伊两位老师,只要是不在课堂上,他们的住房中总是人满为患。但他们总是不厌其烦地接待学生,因为他们知道,这时他们多给学生一些英语知识,等战争结束后,学生就会多发挥出一些革命工作所需要的战斗力量。 师生分散住在老乡家里,睡的是土炕。当时,解放战争正在进行,学员是解放军连级待遇。每人一套军服,吃的是粗粮,小米饭、窝窝头,有时吃顿大米饭,还有荞麦。菜主要是土豆,为了改善伙食,他们自己种了一些菜,有萝卜、白菜等大路菜,还喂了几头猪,偶尔吃顿肉。

军民互助鱼水情

说到当时师生们跟村里人有什么互动,老曹乐呵了起来,他说由于南海山村解放不久,学校刚进驻时属于保密性质的,可随着师生与村民交往的增多,军民关系日渐融洽。 老曹笑着说,当时自己家就住在柯鲁克夫妇的对面,不仅自己一家人经常帮助这些师生,南海山的其他村民也力所能及地给学校师生帮助,比如:牛桂英帮助李正凌夫妇带小孩,帮助师生挖防空壕,冬天为师生烧炕、烧水,照顾生病学员,提供生活用品、劳动工具等。 特别是学校奉命向赞皇撤离那段时间里,村民们自觉为学校看管菜园和猪舍,待师生返回时菜园没有丢失一棵菜。没有损失一头猪。 此外,还有个故事老曹记得很清楚,那是1948年夏天一个阴雨绵绵的早晨,柯鲁克肚子疼得非常厉害,经诊断得了急性阑尾炎,学校卫生室医疗条件简陋,必须送到白求恩医院(当时驻在杜北)接受手术。校长浦化人派林念祖组织曹春锁、张士明,张士贤、张士英、曹毓巍等9位村民大约在上午九点钟左右出发,冒着瓢泼大雨,蹚过湍急的洪水,徒步二十多里,抬着柯鲁克送到白求恩医院,经过手术治疗,恢复了健康。 村民们热情,学校师生也很勤快,每天早晨起来帮助村民挑满水缸,打扫庭院,帮房东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学校建有医务室免费为村们看病。村民牛保林的二嫂乐于助人,有一个保定女学员和她脾气相投关系融洽,后认牛保林的二嫂为干娘,成了亲戚。全校中外教师和学生抽出时间帮助群众搞秋收,外事学校师生和群众的汗水流在了一起。 师生村民在一起互帮互助,一直持续到1948年11月29日平津战役开始,解放军对天津、北平形成了包围之势,平津解放在即,根据中央指示叶剑英在12月10日赴北平前线准备接管北平。 12月15日外事学校师生赴平津前线准备接管平津工作,临行当天师生们早早起床,将所住房间和院落打扫干净,将水缸挑满水,背上背包依依不舍地和房东话别,然后到街上集合,坐上马车向北平进发。 从1948年6月中央外事学校成立到1948年12月撤离,虽然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但是留给南海山村民的记忆是永恒的。

2017-07-02 烽火中诞生 2 2 燕赵都市报 c5483.html 1 中央外事学校在南海山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