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黄骅“小草编”织就国际“大梦想” 2020年10月28日

康秀平的老伴正在处理草编所需的“原材料”

康秀平展示她的草编作品

通讯员任振宇、张国文、张益玮 燕都融媒体记者李家伟 文/图

走进康秀平的家里,随处可见由她精心编制的各种草编作品。作为目前为数不多用马绊子草进行编制的手艺人,她的心中始终闪亮着一个梦想——将自己编制的各种手工艺品卖到国外,让全世界都能了解到中国的草编技艺,感受到中国人的“工匠精神”。

因生活结缘“草编”

康秀平今年69岁,出生于黄骅市齐家务镇三科牛村。小时候,康秀平一家人生活得十分清苦,她经常看到母亲忙完一天的农活儿后,晚上还要用马绊子草编制草帽。编制到一定数量后,母亲就会将它们卖掉,贴补家用。

利用马绊子草编制产品的流程十分复杂,割好的马绊子要经过晒干、掐剪、捋直、剥皮、水泡、熏蒸等诸多工序后,才可以用来编制产品。康秀平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逐渐喜欢上了这种编制技艺。“那时候,觉得能将一捆捆的杂草变成一件件产品是件很神奇的事。”康秀平说。

自8岁开始,康秀平便开始协助母亲编制草帽,13岁时她已经可以独立完成编制的所有流程,且编制技艺水平已经比同村的很多长辈高出很多。马绊子草编制产品的过程非常枯燥,有时一坐下就是大半天,不仅如此,它还要求编制人心无旁骛。所以,有时康秀平在编制时看到小伙伴们成群结队地在外边做游戏,也想着放下手里的活儿和伙伴去玩耍,但从小懂事的她还是会耐心地将手里的活儿完成。

“我自小就开始学习草编,那时就想着帮母亲多干一点,让她轻松一点,谁知这一做就是几十年,我的手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起了老茧。”康秀平边说边展示起那一双长着厚厚老茧的手。

因热爱坚持精进

20世纪70年代,康秀平经人介绍与黄骅市官庄乡后吴庄村的屈兆明相恋、结婚。婚后,小两口勤劳肯干,日子蒸蒸日上。屈兆明对妻子的草编手艺十分欣赏,并积极鼓励妻子继续编下去。

为让妻子更好地编制产品,每年麦熟过后,屈兆明都会四处寻找新鲜的马绊子草,并将它们收割下来处理干净,供康秀平随时使用。有了丈夫的全力支持,康秀平更加专心地钻研起了草编技艺,技术也精进了许多。编制产品更加多样化,品相也越来越好。

那时,同村的邻居们经常到康秀平家希望她帮忙制作草帽,善良的康秀平不仅爽快答应大伙儿的请求,而且分文不取。

“编一个草帽需要一天时间,但大家都喜欢我编的草帽,只要他们需要,我就会帮大家编。”康秀平说。

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草编制品慢慢被取代,坚持编制的手艺人也越来越少,但康秀平却一直坚持。多年养成的编制习惯让她始终无法放弃草编。只要时间允许,她就会编上一两件。一顶顶精致的草帽、一个个实用的杯垫、一个个别致的果篮都倾注着康秀平对这项传统技艺的执着与热爱。

一次,康秀平与一个朋友聊天,朋友询问她头上草帽的购买方式,康秀平告知朋友草帽是她自己编制的,朋友马上来了兴趣,并希望她能够多编一些,到时候一并收购。

这次偶然的聊天使康秀平意识到这种草编制品如今还是有着一定的市场需求,于是她尝试着将自己编制的产品推向市场。

因梦想守“艺”传承

凭借着出色的手工技艺,丰富的产品品类,康秀平的手工制品得到了一家大型酒店的青睐,那家酒店成了她草编工艺品的长期收购商,这也让她更加坚定了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的想法。

2019年,康秀平成立了秀平工艺品店,她采取订单生产的方式,按需制作。不久,便吸引了一批消费者争相购买,其中不乏一些贸易公司,从初进货到将编制的产品销往海外,凭借着出色的产品口碑,康秀平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产品销往海外的梦想。

如今,年近七旬的康秀平,还在辛勤地做着草编工艺品,不遗余力地推广着,一方面是因为心中有一个让草编产品被更多人所熟知的梦想,另一方面是想证明传承了数代的草编传统技艺如今依旧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康秀平想以此来鼓励更多人学习草编技艺,将这项渐渐被人遗忘的传统技艺更好地流传下去。

现在,只要有人想学习草编,康秀平都会手把手教导,把自己总结的经验、技巧倾囊相授。

“我与草编结缘已有60多年,这门手艺已经与我的生活密不可分,但如今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人愿意学习草编了,这项技艺面临失传的窘境。我想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他们知道草编产品的价值,吸引更多的人学习草编,使这项技艺能够永远地流传下去。”康秀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