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名校大学生“借钱”上学, 父母为何如此“抠门”? 2019年09月12日

漫画/勾犇

燕都融媒体评论员 刘采萍

开学季,00后复旦新生曾健宇“借钱”上大学的故事引发热议。原来,曾健宇“借钱”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他的父母。虽然他在暑期已经挣得一部分学杂费,但父亲告诉他,“你18岁以后的钱都是向我借的,以后都要还的。”曾健宇对自己每月1700元的生活费进行了规划,除日常开销外,他还要存下两三百元作创业基金,并打算在大学期间做程序开发赚取一部分生活费。

1/

多年苦读考入名校,“抠门”的父母不是欣喜若狂,把孩子捧到天上,反而教他认清生活不易,要求他自己扛住成年人的经济“重担”。连儿子交了女朋友,也不给增加生活费额度。这样的例子,虽然在一部分教育理念前卫的家庭中是有的,但对照生活中更普遍的情况,曾健宇父母的决定可以用“另类”来形容。

与此对比,前不久一位女大学生发帖抱怨自己的母亲。这位大学生说,自己要求每个月4500元生活费,却遭到拒绝。她委屈地问:当初父母给我报各种补习班的时候,七八千元也是眼都不眨就掏钱了,怎么现在很普通的每月4500元生活费,就成了过分要求?女生每个月都要买化妆品和衣服,而且同学们用的也都不差,凭什么自己不能拥有?

引人瞩目的事例,总有其独特或者说“奇葩”的原因。曾健宇和那位女生的经历,不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不过,他们的故事,倒也多多少少代表了当下许多中国家庭和家长需要面对的——子女的“财商教育”。

40年改革开放积聚的社会经济能量,让中国两代甚至三代人的生活环境,产生了飞跃式改变。家庭财富增长,又使得不同代际成员之间,对于财富、金钱、消费、储蓄等问题,有大不相同的观念和看法。大学生觉得每个月买新衣,化妆品用名牌,或者几千上万买一双球鞋来珍藏,都是个人意愿和爱好的问题,别人甚至家长都无可置喙。但在许多父母和祖父母看来,这太铺张、太任性,甚至达到荒唐的程度,足以引起对孩子未来的忧虑。

因此,许多网友支持曾健宇对金钱有规划、对家人有担当的财富观,对他父母的教育理念也大加赞赏。而对那位女生,则认为,成年后仍把自己的消费观强加给父母,要他们没完没了地负担“子女债”,这是不懂事、不感恩、不成熟的自私做法。当然,也有人觉得发帖女生并没有错——父母为补习班愿意掏钱,为了还没有参加工作的女儿心情愉快,为什么就不愿意掏钱?难道明明有那个经济实力,却故意让孩子受穷吗?如此,影响了女儿的心理健康和自信心,又该怎么办?

2/

说到底,现代法律对于家庭关系,特别是涉及到利益的关系,是有清晰界定与规范的。我们的疑惑和争执,主要是情感伦理层面的碰撞:在一个摆脱了匮乏、实现了充裕的环境里,父母该不该充分甚至过分地满足子女金钱方面的要求。

其实,金钱也好财富也罢,都只是人生向前的一种资源而已。是资源,就必定有丰有俭、有变化。任何资源,都不可能恒定存在,也不可能只增不减。既然如此,自己的孩子在什么时候拥有多少财富?又在什么时候必须面对财富的变化?这是父母、长辈和家族,都难以预料到的。那么最安全的策略就是:教会他们随时处理“变化”的能力——让他在财富较多的时候仍能居安思危,保持积蓄的定力和投资的眼光;在他不得不克服短缺囊中羞涩的时候,仍能乐观向上,不妄自菲薄甚至急功近利,懂得为自己谋求更具增长性的机会。

所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突然富裕起来的社会和家庭,不得不面对那么多“啃老”“妈宝”等中国式教养问题。既然如此,在“爱子女”这一永恒情感坐标系上,就真的需要一种“计深远”的参照设定了。

网友评说

@哆豪的夫夫生活——赞成,能够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借不借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意识的培养。

@杜小姐200904——家长的观念很好!爱你不是什么都应该给你,长大后要学会承担!

@怎么躺都不舒服——自己会挣钱和管理钱财当然是好事,但父母太过强调孩子成年后的钱是借的不太好。

媒体观点

在父母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今天,“借钱”上大学,堪称一股直抵人心的清流,给大学生群体注入了自立而不失尊严的生气与活力。如果,我们只是说如果,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有这种自我加压的“契约”精神,众多高校又该是怎样一幅生龙活虎的模样呢?!

(潇湘晨报 肖 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