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唐山皮影戏 2019年08月09日

刘振广/文

由来

有这样一则谜语:“远看像座庙,近看灯火照。里头人马喊,外头哈哈笑。”

谜语的谜底就是“皮影戏”,这四句生动地写出了皮影戏演出时的热闹场景。

传说皮影戏始于西汉。李夫人病亡,汉武帝思念不已。有术士李少翁晚上点上灯烛,设置帷帐,让皇帝坐到一边,然后剪纸人,在帐中表演。远远望去,仿佛李夫人的样子,汉武帝看罢龙颜大悦,爱不释手。就这样皮影戏诞生了。

唐山皮影戏从前叫滦州皮影戏。明朝万历年间,滦州城北安各庄的秀才黄素志,屡试不第,心灰意冷,于是去沈阳坐馆教书。他思念家乡,就雕刻影人,编写影卷(剧本),邀请家乡影匠组建影班,去东北演唱皮影戏。

开始时,观众叫这种皮影戏“宣卷”,因为影匠都是照着黄素志编的影卷照本宣科,教人修好积德、弃恶向善。“宣卷”皮影戏先在东北唱红,之后回到关内,很快风靡京东,遂定名滦州皮影戏。演员表演时,在演唱风格、影人造型、操纵技巧等方面都有独特风格。

滦州皮影戏是中原皮影戏的变异。当年金兵打败北宋,掳徽钦二帝的同时,掳皮影戏艺人到北方。后明成祖迁都于北京,京畿经济文化大繁荣,皮影戏得到了发展。经黄素志改造,吸收了“呔腔呔韵”。大受老百姓欢迎的滦州皮影戏,清末民初随着北方工业重镇唐山的兴起,唱进了唐山,所以又被称为唐山皮影戏。新中国成立后,唐山皮影戏达到了鼎盛。

演出

唐山皮影戏演出有三种形式:一是唱堂会,即给大户人家做专场演出;二是包场地,即租赁戏院,或者在茶肆酒楼演出,卖票收费;三是搭影台,即唱野台子影。本文开头的谜语,说的就是唱野台子影的情形。

演唱唐山皮影,要有影幕和光源。搭起影台,于台子前方高桌上设一长方形白色幕布,在幕布后上方挂照明灯。耍线(操纵)影匠在幕布上耍弄影人,表演故事。照明灯把皮影人照在幕布上,观众就看到了栩栩如生的皮影戏。

在这个过程中,演唱影匠把情绪带入其中,根据情节分角色念白、演唱。

幕布左侧是“上线儿”,他是影班的掌扦人,根据剧情发展,不断地准备好所用影人及“砌末”(道具);右侧为“下线儿”,配合“上线儿”操纵影人,表演故事,并负责影卷掀页。

演唱传情,故事感人,耍线精彩,影台下的观众看得痴迷,竟也跟着皮影戏里人物的命运喜乐悲欢。所以有民谚这样说:驴皮子造反,影迷们熬眼;以假作真,却都是幻。

演唱唐山皮影,影匠要“掐嗓子”唱,这是唐山皮影戏区别于其他皮影戏的一个标志。掐着嗓子不用原音,以假音演唱,声音更显宛转悠扬。这使七老八十的老影匠,也能够唱出青春细嫩的声音,使他们一辈子都能吃这口饭。

皮影戏开台打三通锣鼓,以告诉、催促观众来看演出。演出终止时在幕布上“戳卷”,以告诉观众“今晚演出到此结束”。有时观众看得入迷,不散去,影班只好拿下影卷再演“一窗户”,谓之“返鼓”。

角色

和其他戏曲一样,唐山皮影戏的行当,分生、旦、净、丑。

生行又分老生和小生。老生叫“髯儿”,声音醇厚而沉稳。皮影大王张绳武就是唱“髯儿”的。小生叫“生儿”,声音亮丽清脆。

旦行叫“小儿”,又分老旦、青衣、花旦、刀马旦等,表演的是从少女到老妇各种各样的女性角色。除老旦声音略显苍老,其余的“小儿”都是声音细嫩激越,悦耳动听。

净行叫“大儿”,分为“毛净”和“老座子”。“毛净”饰演性格豪爽粗犷的男青年或者刚正不阿的中老年,如李逵和包拯。“老座子”饰演奸诈狡猾的奸臣,如曹操、董卓。

丑行叫“花生儿”,指性格滑稽、行为乖戾或者心地不善、作风不端的角色,男女老少都可以演。唱腔幽默滑稽,常常引人发笑。

唐山皮影戏演出,除了照着“影卷”表演故事,还要插科打诨。这时幕布上会出现一大一小两个影人,大的叫“大手厮”,小的叫“小球厮”,属于丑角。“大手厮”有一只夸张的蒲扇般大的手,摆摆晃晃,他和“小球厮”表演说道滑稽故事,台下观众笑得前仰后合。

影人制作

唐山皮影戏的影人,性格脸谱化,观其面便知其心。

皮影人分为头茬(头)和戳子(身子)两部分,不演出时分开保存。

制作皮影人,所用材料是上好的驴皮,大致有六道工序:第一,处理驴皮。把剥下的驴皮放入凉水中,浸泡三四天,用刮刀刮净驴毛和残肉油脂,使其洁净如纸。之后阴干,刷上糯米汁,抻直压平,在土炕上烘干,这时定位选皮:刻头茬的皮子要薄而透明,做上半身的皮子也要薄而柔软,厚硬的皮子则用于做下身。这样处理不仅影人漂亮,而且具有稳定性。第二,描绘形象。把皮子放在底样上边,画出影人轮廓。第三,雕刻。这是制作影人最关键的一步。可一次雕刻几张皮,俗称“一刀子下来的”。第四,着色。参照底样影人描画颜色。第五,刷漆。以增加影人光泽和透明度,使之不被虫蛀。第六,装订。一具影人由头茬、上身、下身、胳膊(上臂、下臂、手,共6件)、腿(共2件)组成,以线订牢,并留有活动余地。然后在颈部和手上加铁丝,在铁丝上加高粱箭秆,就可以用来演出。

每个影班都有专门装影人、影卷的影箱。一个影箱一般内存100个左右戳子和几百个头茬,还有雕刻逼真的桌椅板凳、车船轿帐、马龙虎狗、云石山城、刀枪剑戟等。

发展

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唐山皮影戏,一路走来历经坎坷。

清嘉庆十八年到十九年(1813~1814),冀鲁豫发生白莲教起义,清政府定皮影艺人为“悬灯匪”,大加杀戮。

清嘉庆二十年(1815)查抄白莲教,滦州石佛口村王氏一门老幼男丁86人,有要犯28人,凌迟、枭首5人,死于狱中超此一倍,16岁以上者都发往新疆、云贵、两广为奴。嘉庆皇帝认为,皮影戏里的影人会化作天兵天将帮助起义军消灭大清。他在位25年,5次颁诏禁演滦州皮影戏。

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太后又下诏:“国有大难,民无天良,若再演戏,点火烧箱。”

但是老百姓喜欢的东西是禁不绝的。清朝灭亡后,滦州皮影立刻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班社群起,影匠辈出,好影戏处处唱红。北京、天津,整个华北,到天黑以看滦州皮影为乐事。

抗日战争爆发,皮影戏班除了演唱传统影卷,还编写了不少宣传“抗日救国、减租减息、打土豪分田地、参军参战”的革命新影卷。

新中国成立后,唐山皮影得到大发展。冀东地区几乎村村有影班,区区搞会演,男女老少都哼皮影戏,处处听得见皮影调。唐山皮影戏更是远涉重洋,到国外演出。

随着科技的发展,影匠们又对皮影戏的照明和影人进行了改进。现在的影人能眨眼珠,能变脸色,仿佛真人一般。火苗像在燃烧,流水卷起波浪,鱼儿能摆尾巴,狗儿会吐舌头,一切都像是真的——“驴皮子真的造了反”!近年来,唐山皮影有些不景气,但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相信这种现象一定会有所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