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陈卫的力量:欲望、人性、回忆与虚构 2017年09月09日

文/生铁

这不是我第一次给陈卫的书写书评。一个人拿到一本书,通常他会问:这个作家他写了什么?尽力抛开陈卫已有的艺术名声的潜在影响,从小说艺术的角度审视他的作品,这么多年来,我觉得他作品最大的特点是“独特”。他的作品在我的小说阅读名单中找不到雷同者。

当然他早期的作品《伤心夏季》《世界》《中国》中含有海明威、纪德等前人的营养,《如果外婆今年不死》等短篇小说,也是很典范的现实题材小说。但看一个作家、一个艺术家,要看他的一批作品,一批作品里整体呈现出的是什么。陈卫的作品呈现出的特点就是独特,独有,这本小说集里可以体会到这一特点。

短篇集《两只空气同时落球》虚构了17世纪法国重要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布莱士·帕斯卡的朋友森格兰1657年4月的一篇日记。在这篇日记里,波罗雅尔修道院的神父森格兰以帕斯卡精神指导者的身份讲述了他和帕斯卡彻夜长谈的一些情景。小说探讨的是人生的终极话题。甚至在这篇虚构作品的篇首序言中,虚构了一个叫王晔的翻译者——“感谢在巴黎高等国家音乐舞蹈学院修学的王晔小姐此前将这些日记译成中文,她特有的机敏和深藏不露的严谨使我对她的艺术充满信任。”特有的机敏和深藏不露的严谨使我对她的艺术充满信任,这段话听起来就像是在形容陈卫自己。

这个小说哪怕是从无创作经验的人也能想象到它创作的难度。

“催眠”这个词并不是严格的艺术词汇。在小说中,这些虚构似乎暗有所指,但你却在全书中找不到有关它确实是一种暗示的蛛丝马迹。与此所相关联的是,你受到了一种震动,但是却找不到这种震撼的实实在在的由头。你对他用力的描写存有怀疑,可这种描写却让小说里充斥着一种原始的力量,这力量我只能比喻成催眠。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我觉得是陈卫对艺术的雄心。更重要的是,这些小说好看,值得重读。在这本丰满的、内容充满多样性的短篇小说集中,《黄墙》《明强》《我将适时地离开你》《对伟大偶然而要命的限制》和《两只空气同时落球》属于较早的作品(大概在2010年之前),其他的作品都集中在2015、2016到2017年这三年当中。

之所以要提及这一点,是因为之前的作品,几乎都是陈卫“一年磨一剑”式的短篇小说,反复推敲,酝酿极久。而近两年来的作品,却是高产、高速和一经完稿就不再着重于修改的方式写就的。这在客观上是受“黑蓝”微信公号的文章发布节奏的催促,但主观上也是作者追求“对自我尽可能的反对和否定”的更大乐趣。

近两年来的小说名字,都是两个字的——因为中文中的非外来词汇大都是单音词,两个字、两个音就可组成多层甚至无限的意思,所以这些小说从名字上就显得很中国、很“诗经”。从《对伟大偶然而要命的限制》《两只空气同时落球》到近来的《白云》《深松》《黄山》《甘露》……这不免让我联想到作家在他的艺术成长生涯中所留下的诸多印记。

陈卫是从学习美术绘画开始自己的艺术道路的。这些小说里我总是能感受到中国古典绘画和西方绘画的那种意蕴。向德加致敬仅仅是一个证据,《深松》结尾谈及其重要的主角——叙述者的弟弟刘孝文,仅仅谈及了这么一句:“我和他空闲的时间不凑巧,就没有见面。但是从偶尔的聊天能够感到,他在那里并不愉快,一些他最初带去的困惑,应该仍旧没有解决。”他为什么不愉快?他的困惑缘何仍旧没有解决?小说不再赘述,仅仅是在这个深刻、宏大、如云雷音的小说主题之下,留下了一个小小的背影。这已然让我想到绘画,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山水、山水中点缀的建筑——草庐或者城堡。人物背影都会以景物和自然的点缀而呈现。陈卫也是,他在小说中不厌其烦把窥探到的人性中的欲望、需求、情欲这些东西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变刻画出来。作为人性的深刻解剖者和观察者,始终在作品背后用上帝之眼盯着作品里的人物的一举一动乃至他们的命运。

“独特”仅仅是为了描述一个严肃艺术家的外在标签,欲望、人性、回忆、虚构和深刻的洞悉等等也都是载体,进入作品后,最终打动人的仍然是艺术的力量。